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我所接触的中国男同志生存现状!

来源:GS乐点 编辑:MissouriMonkey 时间:2017-08-22 【投稿】 字体【

今天中国(大陆)男同的生活区域比异性恋者更多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越是城市,越是人口多的城市同性恋者人口比例越大,这几乎是全世界普遍规律,因为越是大城市,可交往和挑选的同类越多,另外人海茫茫,也更容易保持隐私。

我作为过去十年里为北京地区几乎所有主要的LGBT机构做过公益服务、并且以豆瓣、微信为平台和上万名各个社会阶层基友有过长期交流的也算公益人士,就试着写一写。当然我接触的基本都是男同,gay,女同和跨性别群体基本无接触,所以还是就谈男同吧。思绪太多,我也难以面面俱到。

今天中国(大陆)男同的生活区域比异性恋者更多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越是城市,越是人口多的城市同性恋者人口比例越大,这几乎是全世界普遍规律,因为越是大城市,可交往和挑选的同类越多,另外人海茫茫,也更容易保持隐私;而且大城市相比小地方往往社会环境上给漂泊者提供更多的方便和宽容友好;加之,中国相当多的同志成年后不愿意和原生家庭住在同一个地方,为了躲避家庭压力。

中国(大陆)同志的生存状况其实在全世界范围看(我在美国住过几年),我觉得还算比较好的,而且进步很快。当今的中国社会不存在针对同性恋的系统性迫害(像某些伊斯兰国家和近年的俄罗斯那样),也基本没有影响到同性恋者日常生活的社会环境(比如美国的部分地区,依然会有人在公开场合对同志进行凌辱、羞辱甚至暴力袭击),就是异装者在街上走除非举止过于轻浮挑逗或者扭捏作态(像近年的西红柿女士那样),一般也不会惹来什么麻烦。在这种安全无虞、不认识的人基本不会干扰自己的生活的环境里,其实对同志生活状况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外部社会认可程度,而是更为内部的因素:同志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以及最重要的,“圈子”——能接触到的同类的圈子的环境。

关于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近年已经有一些组织进行了调研,发布了报告,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去查一下。从我接触到的朋友们的情况看,家庭压力依然普遍,大多数同志都没有向家里出柜(可能年纪越小的这方面压力相对小一些,但是也不尽然,95后家庭和自己特别保守的也又不少),在这个很多异性恋者都吐槽被催婚逼婚的年代,同性恋者为这种压力所困的现象更普遍。小部分同性恋者已经向家里出柜,结果喜忧参半,有的人父母接纳程度很高,有的则父母依然有所抗拒,还有的父母虽然明知孩子如此还是催着孩子找女朋友结婚。但是因为孩子性取向导致父子母子关系决裂这种十几年前还有所耳闻的事情,我反正这些年没有听到过。反而是出柜成功案例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父母接纳自己孩子的性取向,感觉和社会舆论环境大有关系。众所周知,我国官方媒体对同性恋话题一直基本不碰触,新闻节目里基本不提,电视剧里是绝对不会有同性恋者角色出现的。在微信兴起之前,虽然年轻人早已通过大学、互联网等形成了自己于官方宣传有异的文化观念,但是父母辈中的大多数人的社会认知和观念还是基本为官方媒体所塑造。而微信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微信朋友圈、微信上各种工号文章非常有力地让不同年龄段的人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了对方的视角,多少洞察了一点不同年龄和社会身份的人的感受处境。虽然没有太多实证,我怀疑过去五年里很多中国的中老年人通过微信还是看到了不少关于同志的比较正面的报道,对他们的观念有一点影响。

至于什么样的父母更容易接纳子女的另类性取向,从我了解到的各种案例看真是没有一定之规,当然总体而言城市里的、受过更多教育的父母更有可能能理解这件事,但是很多农村或者城市底层出身的父母也可以从爱的角度包容孩子,甚至对此表示理解。少数父母甚至可以非常欣赏地看待这件事。当然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仰的家庭往往接纳同性恋孩子更困难(不过有这些信仰的同性恋者本身未必更纠结于自己的性取向,虽然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的)。

中国职场对同志的接纳程度则更能体现出一些系统化的差异,总体而言,在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比小地方要好很多,大城市相当多的行业、机构里同事、领导并不会过多过问、干涉员工私生活,哪怕好心问一下甚至介绍女朋友,也很容易打哈哈或者冷处理。而小地方则一方面更多人习惯于过多打听他人私事,另一方面被人得知自己的特殊性向有可能产生的麻烦隐患也更大。
从行业来看,某些行业对性少数群体格外宽容,比如服装行业、公关广告和文创行业、会计师事务所、大学里一些社会学科的院系,而有些行业虽然同性恋者众多但是宽容度却不高,比如外交、广电口,有些行业比较无所谓,同性恋者存在感透明度不高,但是被人知道了影响也不大,比如IT互联网行业、医院。当然,像军队、政府机关、央企这类地方,一般同性恋者还是低调地秘不示人的,暴露取向有时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虽然公然的歧视也未必严重。最困扰中国同性恋者的问题,其实还是其自身生活的普遍困境:孤单寂寞、缺少知心朋友、感情空缺或者不稳定、对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恐惧(包括确实存在绝对数量不小的一批感染者同性恋者)。大多数中国的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多地体会到孤单寂寞,因为能打开心扉、不带伪装交流的朋友更难遇到。性压抑的现象在同性恋者中远比异性恋者中普遍和严重,起码在城市白领包括大学生里是这样(农民工阶层可能异性恋者性压抑同样甚至更严重)。虽然今天的同性恋者有很多活跃在交友app和夜店等社交场所,看似不寂寞,事实上大多数同性恋者并不如此活跃,很多人认识的同类很少,而就算偶尔“约炮”,也只是偶尔为之,性压抑恐怕是大多数同志的常态。

中国男同性恋认识同类,近年主要是靠交友小软件,微信群和好友介绍。小软件可能起了非常主要的作用,但是小软件几乎都人员过于参差不齐,而且缺乏社会公认的一种网络社交程式,导致大家普遍感觉体验不佳,大多数人不太能在软件上发现自己能稳定交往的人,很多人干脆就把小软件当约炮软件。微信群、QQ群也有同样问题,优质的交往平台几乎空缺。不过今年也出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努力,比如已经出现了一些非正式的同志互助小组、网络,以及像Work for LGBT这样的同志商务交往平台。总体而言,现有的社交手段在解决性的“刚需”方面比解决情感需求有效得多(虽然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导致了一些性病的流行),后者还是很不容乐观。

拥有稳定伴侣的同性恋者近年一定是比例在提高的,但是单身同性恋者依然是绝对的多数。遇到一个靠谱又两情相悦的伴侣对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要难很多,哪怕在这个通过互联网遇到同类看似唾手可得的时代。原因在于,异性恋者有很多日常交往中发现恋爱对象的机会,也就是俗话说的“日久生情”,比如很多人的初恋都是大学或者高中同学;而同性恋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并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同类,而通过其它途径认识的同类可能也无缘日常多接触,没有眼缘缺乏强烈好感就停止进一步接触是普遍现象,虽然很无奈。而就算两情相悦的两个人开始相伴,遇到家人不理解等压力的可能性依然比异性恋者要更高,而因为往往连接两个人的亲友缺位(不像异性恋者一般都有共同认识的家人朋友),加之时间久了不像异性恋者大多会有孩子进入新的生命周期,所以同志感情不久破裂概率大得多,而能长期维系感情,对双方情商要求很高。异性恋谈恋爱生孩子的人生模式,可以讲是个傻瓜模式,就算非常平庸的人也可以差不多照猫画虎做下去;而同性恋情感关系,则需要更纯粹且强烈的情感连接和更多的处理二人矛盾的技巧,但是同性恋者整体情商并不可能和异性恋有明显差别,所以其中多数人,几乎注定不可能有顺利美满的情感关系。

我认识的有稳定长期伴侣的同志,往往是内在充实的普通人,一般并不很帅(不少外貌非常路人),也一般并不很有钱,但是情商一般比较高,心态一般比较正。外人看来条件很好的同性恋者,比如很帅或者很有钱的,反而貌似情感不顺的占大多数,这个就是很多同性恋者自己都不了解。条件很好的同性恋者,一方面确实高不成低不就是人之常情,自己条件好当然希望找到条件也般配的,这样就大大缩小了择偶空间;同时,条件好的人往往把自己看得更重,更难以轻易答应他人的情感邀约,因此一群优质帅哥关系还不错一起游玩但是很多人都单着也不走到一起的现象蛮常见;另一方面,条件好的,尤其是外貌条件好的同志,更容易从踏入社会开始就被惯坏,因为年少的时候吸引他人太容易,自我感觉很多好菜都可以约到,反而更容易做人轻浮、陷入单纯享乐的陷阱,而忽略了自我修为和见识的培养;而且好看的人,更容易招惹喜欢自己外貌而非懂得自己这个人的肤浅的好意,也容易在自己的荷尔蒙的驱动下追随美好的皮囊而非充实积极的灵魂,导致自己屡屡发现感情“不靠谱”,辅以幼稚的世界观,就会进入恶性循环。现在出现这么多无所事事天天晒吃喝晒身体的圈中“名媛”,还被大量基友追捧,也和这个机制有关吧。当然,帅哥以及优质男生还有一种,就是非常高洁,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学习,不想在肤浅的基友社交上多浪费时间,这样又会无奈地导致另一种空虚:因为越是高素质的人越是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些人就更容易感到无助的孤寂,往往也是长年累月陷于寂寞。这样的人如果是异性恋,往往还有机会遇到能相知的异性,两个人在一起后,就像一个吃饱饭的人,踏踏实实心无旁贷做事业做学问;但是如果是同志,就有可能随着年纪增大一直觉得遇不到和自己投缘的人,就这样孤独老去。近年深得文青厚爱的一位老前辈,木心先生,大概就是这种人吧。今天的中国,还是有很多他这样的同志的,不过藏得很深,一般人,包括一般的同志,也无缘认识他们。当然,白先勇式的偶然生活里撞上知己从此相伴人生的幸福的同志,今天也是有的,但是确实相对罕见。

今天的中国同志,论日常生活,并无太多障碍;论个人幸福,就好比当年乘着五月花号船从英格兰横跨大西洋的异教徒,只有少部分人能求得常人并不太难得到的世俗幸福,而多数,恐怕只能是用自己的生命历程为探索一个新世界做贡献,或者做陪衬了。其实就是异性恋者普遍得到自由恋爱的权利,能自由寻找喜欢的人白天共处晚上睡觉,在中国也就不过三代人的时间,就是在全球最早普遍实行自由恋爱的地方英格兰,也不过两个多世纪。而异性恋者探索自由可以承担的通向幸福的生活方式的努力,直到今天也并未完全成功,给双方带来沉重负担的婚姻和终结于撕裂性婚姻的离婚,在哪个国家都那么多,同性恋者无论盲目乐观还是盲目悲观,都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