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12月1日迎来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时,全球约有3400万人已感染这种病毒,其中78万人在中国;在美国研究人员1981年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31年后,美国想让
在世界各地12月1日迎来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时,全球约有3400万人已感染这种病毒,其中78万人在中国;在美国研究人员1981年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31年后,美国想让所有孩子2015年出生时都不再携带这种病毒;在全国有近1/10的民众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南非总统曾亲自带头接受检查……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地艾滋病防治有一定进展,但形势仍不乐观。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来说,社会歧视是另外一把悬在心头的利剑,它所带来的痛楚有时甚于疾病本身。在这个“世界艾滋病日”,中国领导人的重视以及社会和民间机构的参与,正在努力改变中国艾滋病患者的未来命运。 “零艾滋”与“零歧视”一样重要,在考验中国,也在考验世界。
“中国自上而下消除恐艾情绪”
“北京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德国《汉诺威汇报》12月2日在题为“中国领导致力于世界艾滋病日”的报道中这样评论。文章说,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认为中国领导人在兑现承诺,性学家李银河也认为,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一步”。德国艾滋病援助协会专家汉斯‧海克恩多次访华,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领导人的重视将使中国防治艾滋病的工作迎来新希望。不过,海克恩认为,中国防治艾滋病还有很多具体挑战,如依法保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就医权”、“工作权”等。他还说,中国感染者数量多,范围广,而国家整体医疗保障还刚起步,需要更多资金。
中国领导人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后与艾滋病患者及民间组织代表的互动与交流,让民间组织益仁平中心总协调人陆军对中国未来对艾滋病患者的包容十分看好,他认为这是政府为消除对艾滋病患者歧视所做的努力。陆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国外在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问题上,依靠最多的还是民间组织。而这些组织的成员多是艾滋病患者。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也能勇敢和准确地向社会提出自己的诉求。
外电在对中国防治艾滋病的报道中大多提到,一些中国医院拒绝HIV携带者就医。德国《世界报》11月29日以“整个国家都在歧视”为题称,尽管中国对艾滋病有了更多认识,但“恐艾情绪”仍无处不在。今后,这种不能保障HIV携带者“就医权”的行为将受到严厉处罚。南非《星期天时报》近日在报道“中国禁止医院拒绝接受艾滋病病人”时,也提到中国领导人对艾滋病人的关爱,认为这将有助于改变过去中国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心理或认识误区。
《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媒体在赞扬中国领导人看望艾滋病人的报道中说,中国并非歧视艾滋病患者最严重的国家,但却是“公众看法严重滞后于官方政策”的典型国家。报道批评中国有些媒体突出的是“每天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看他们如何不恐'艾',这里的'他们'并非艾滋病患者,而是医院的护士”。
这些“误区”的出现有多种原因。美国福克斯新闻网1日报道说,中国是对全球防艾做出最大贡献的5个国家之一,但民间对艾滋病患者仍有歧视。路透社一篇文章从文化角度分析说,“在一个性仍是某种禁忌话题的国家,艾滋病患者表示他们经常遭受羞辱”。
“中国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与艾滋病教育宣传活动不足有关。”美国《大西洋月刊》11月30日在报道天津一名艾滋病患者就医遭拒事件时这样议论。但该刊物在强调中国政府态度鲜明地支持患者“就医权”时,也提到西方政府通常是在引发大规模公众舆论后才采取措施。在美国,直到活动人士揭穿所谓“艾滋病是男同性恋的癌症”的真相后,里根总统才首次对该传染病发表公开谈话。 《大西洋月刊》议论说,尚不清楚,在中西方的不同做法中,哪种方法最奏效,现在也不能断言中国通常“由上而下”的措施能否阻止民众歧视艾滋病患者,或缩小政府行动和民间舆论间的鸿沟。
艾滋病 边缘人群 歧视">
- 艾滋病百年前起源于刚果金沙萨2014-10-03
- 男性遭侵犯染上艾滋病 西安最小15岁2014-10-01
- 《鸭子王朝》男星:艾滋病神给同性恋的惩罚2014-09-13
- 艾尔顿与金恩夫人办网球慈善赛 为艾滋募款2014-08-09
- 艾滋病毒或有助预防多发性硬化症2014-08-06
- 菲律宾HIV蔓延快 每天新增16例2014-08-02
- 1可不可以给我点爱人的骨灰?
- 2跟直男跑友约了场马拉松
- 3亲爱的(我和少爷的真实故事)
- 4你好,警官!
- 5恐同表哥帮我治疗同性恋
- 6我替柜中男友照顾病重的母亲
- 7一个北漂同志之死
- 8离婚后,我成了一个同性恋的儿子
- 9前男友让我感染了艾滋
- 10男神男神你掉了一个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