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门教的官方网站设立“摩门与同志”,网页中呈现了五名LGBT摩门教徒,坦白他们作为教义否定的性倾向少数,内心的痛苦和心路历程。其中一名男同志教徒,表明并不期待教义中所呈现的死后和妻子共度的天堂,尽管为了遵守教义只能保持单身,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同性性倾向消失。
杰夫几乎是迫不及待的告诉妻子潭雅,方才前来点餐的男侍者是多么迷人。 “我们的关系非常坦诚,而这是我们对彼此坦诚的一种方式。对我来说,直接承认自己欣赏哪个男人比较轻松。”杰夫表示。而梅根谈到,她无法忍受普莱特紧张又若无其事的偷看,她宁可丈夫正大光明的做,并以此当成闲聊的话题。毕竟,普莱特就只是看看而已,并不会“实行”内心的悸动。
当杰夫语气愉悦地提到自己在健身房邂逅了危险指数四的男人,他“看起来简直像个超人”,他也同时提及,“危险指数”也同样适用在女人身上,而妻子潭雅对他来说就是危险指数四的女性。但潭雅立即反应,她可从没听过丈夫用危险指数谈论女性。
妻子看似开放的态度也有遇到挑战的时候。当杰夫告诉潭雅,他将会跟一群潭雅不认识的男子外宿露营几天,潭雅激动反弹,说“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原来,杰夫过去曾让一些男性来家里过夜,后来,“状况变得难以控制……”他隐讳的说。这些夫妻口中信誓旦旦的,所谓“不实行同性性行为”的“同性吸引者”概念,立刻受到动摇。
杰夫、普莱特、柯提斯这三位坦承自己同性倾向,却选择维系婚姻的丈夫,且他们接受这样现实的妻子的日常生活纪实由美国旅游生活频道制作成单集纪录片:“我的丈夫不是同志(My Husband Is Not Gay,左图为节目预告截图)”,并于2015年1月公开播映。在正式播映前,该节目就受到社会激烈讨论。超过10万人联署要求旅游生活频道停止播映该纪录片。
节目引起社会争议
同志平权人士对节目的批评尤其强烈。 “同志反歧视协会(Gay and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GLAAD)”的主席莎拉‧凯特‧艾莉丝(Sarah Kate Ellis)认为节目相当不负责任:“没有人能改变自己的性倾向。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有必要去改变。旅游生活频道播出这样的节目,是对LGBT青少年们传达了有害的想法。”纪录片中的主人公们一方面表示受到同性吸引并不需要感到可耻,一方面为了迎合所信仰宗教反对同性性行为的立场,创造出“同性吸引”这个名词,畸形的区分内心感觉和依内心本能而为行为。
杰夫在接受美国媒体ABC新闻的访谈时,甚至用甜甜圈来比喻:“我爱甜甜圈,爱到可以一天吃三次。但我也希望还穿得下我现在的裤子。…如果我顺应天性而为,我一定会吃得比较多。我这样算是否定自我吗?我不认为。我希望拥有健康的生活,所以我不吃过多的甜甜圈。”
隐藏讯息:节目主角们与“去同性恋”团体的关系
“我的丈夫不是同志”受到强烈批评的另外一点,是节目完全没有提到这三对夫妇与“去同性恋治疗(Ex Gay Therapy,或称性倾向治疗)”团体(试图以祈祷、心理咨询,甚至医疗活动来“修正”性向)的关系。杰夫和普莱特皆曾是摩门教去同性恋治疗组织“北极星国际协会 (North Star International)”的重要成员。普莱特甚至是该组织前身:长青国际协会(Evergreen International)的主席。该组织声称能帮助人们消除同性倾向,克服对同性的欲望。普莱特的妻子梅根也活跃于相关团体中。
杰夫则是北极星国际协会的共同创办人,他也曾经屡次发表文章支持去同性恋治疗。节目的三对夫妇皆有出现在北极星国际协会制作,访问一方为同性恋的异性婚姻,试图传达这样的婚姻也能“行得通”讯息的系列影片:希望之声 (Voice of Hope) 中。
性向与宗教教义和解的可能性
节目所传达最危险的讯息,是性倾向被认为能以意志力改变,因此为了符合教义而建立与其性倾向相牴触的异性恋婚姻是可行的。这无疑给予LGBT的摩门教徒选择的压力。没有按照教义行事者会被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过错。
对“我的丈夫是同性恋”的批评和抵制固然其来有自,然而,这部纪录片也有值得一看,并且引发思考的部分。每位主人公试图表现出将自身对同性的渴望以及异性婚姻处理到平衡点的状态,并推崇这样的生活型态,然而影片中又随时展现出与之矛盾的情形。潭雅看似轻松应对杰夫对谈论憧憬男性类型,但对于丈夫的同性交友明显感到焦虑;塔拉对夫妻感情生活感到自豪,但柯提斯对她而言有时候更像闺密。梅根的“受丈夫选择说”则颇有委屈求全的意味。而这些丈夫们,一方面表示自己深爱妻子,生活幸福,一方面对周围男子品头论足。妻子纷纷表示,让丈夫能拥有和男性友人相处的时间,会令他们回到家后更积极的经营夫妻生活,无形中似乎透露了,异性婚姻和家庭带给这些男人们的压力。
比起宣传“同性吸引者”经营异性婚姻的可行性,“我的丈夫不是同志”更像是一出让观众感到滑稽的讽刺剧。主人公们用着似是而非的同性吸引/同性恋区别理论,使自己安心,活在畸形的情感状态中。性倾向和性向认同本该是同一回事,不会因为是否实行性行为而有所区别。为了宗教、社群认同感等理由进入违反天性的婚姻,其压抑的本质也没有办法以“自由选择”掩盖真实。杰夫等人对于“同性吸引”的想法,实属迁就摩门教教义而生的产物。
随着医学领域多数承认“去同性恋/性倾向修复”不可行,以及社会对性别少数的态度逐渐的包容和支持,摩门教面对其LGBT教会成员的态度也逐渐改变:50年代以前,摩门教会原本视同性恋不可提及的禁忌;70年代起教会认为可以用强迫结合的异性婚姻,或电击治疗改变性倾向;90年代开始承认同性恋及同性恋教友的存在,但采取谴责态度。 2015年,摩门教会设下拒绝为同性家庭所抚养的孩子受洗入教,拥有同性伴侣可作为被逐出教会理由等规定,约1500名摩门教徒在盐湖城的摩门教会总部前抗议。但同年,摩门教会也首次对盐湖城一个专门扶助贫穷及同志青年的团体“犹他自豪中心(Utah Pride Center)”捐款。
摩门教2016年底新拍影片让LGBT教徒现身说法,对其性倾向不再单纯否定。
2016年,摩门教的官方网站设立“摩门与同志”,网页中呈现了五名LGBT摩门教徒,坦白他们作为教义否定的性倾向少数,内心的痛苦和心路历程。其中一名男同志教徒,表明并不期待教义中所呈现的死后和妻子共度的天堂,尽管为了遵守教义只能保持单身,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同性性倾向消失。另外一名女同志教徒,则坦承自己因性倾向和摩门教义相冲突,而数度有自杀的念头。目前,尽管摩门教会没有公开否定“去同性恋 / 性倾向修复”治疗,但已经逐步接纳教友不同于肯定异性婚姻的心声。
也许,我们也能将杰夫等人目前所认知的,当作是持续进行的追寻自我的过程,毕竟他们已经从相信性倾向可以经过治疗而改变的团体,到现在承认自己对同性的感情与欲望无法变动。或许,摩门教会将持续进步,让他们理解到不需要用似是而非的理论包装原本的自己。也或许,改变能从他们主动发起,宗教和性倾向终能在不需否定自我的情形下达到和解。
本文作者方洁,台大法律系毕业,曾赴挪威奥斯陆大学交换学生。
- 2017东正教猛男神父裸体月历2016-12-07
- 抗议同性伴侣歧视政策 1500人退出摩门教2015-11-16
- 美国犹他州通过性倾向反歧视法 摩门教会支持2015-03-14
- 挑战恐同!2015东正教猛男神父月历2014-11-13
- 摩门教堂前百人亲吻抗议同性恋者被驱赶事件2009-07-21
- 1可不可以给我点爱人的骨灰?
- 2跟直男跑友约了场马拉松
- 3亲爱的(我和少爷的真实故事)
- 4你好,警官!
- 5恐同表哥帮我治疗同性恋
- 6我替柜中男友照顾病重的母亲
- 7一个北漂同志之死
- 8离婚后,我成了一个同性恋的儿子
- 9前男友让我感染了艾滋
- 10男神男神你掉了一个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