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台湾守护家庭#8203;#8203;官方网站上面写着,你们精神科同性恋的诊断,是用举手表决去除的,你们很不科学耶!
许久不见的同学,竟然劈头就
“我看到台湾守护家庭官方网站上面写着,你们精神科同性恋的诊断,是用举手表决去除的,你们很不科学耶!”
许久不见的同学,竟然劈头就问,令我一头雾水的问题。走了精神科,总会有些奇特的遭遇,不过对于反精神医学、反精神药物倒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社会对于美国精神医学同性恋去病化这样的结果,都有一定程度的知悉,对于它是如何发生?是值得深入探查。但,我看着网站上每个文字都认识,组合起来,离科学有好远好远的距离,交杂背景知识的缺乏及引证错置,背离了同性恋去病化的医学科学史,本着科学的精神追根究底,先将正确的的科学知识带入,在未来正反两方的辩解基础减少于建立在观点谬误及扭曲的科学知识上。
其实早在1935年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就写信回覆给一位深受儿子同性性向困扰的美国妈妈,表明了专家对同性恋压根儿不是病的看法:
同性恋是没什么好处,但也没什么好羞愧的,既不是罪大恶极,也不是败坏,也不能被分类为疾病的一种,我们认为是性的多样性………古今往来都有许多令人景仰的伟人都是同性恋(柏拉图、米开朗基罗、达文西等等)。
接着,1940年代,赫赫有名的金赛博士的性学研究,发现了人类性倾向不是只有喜欢同性或异性两种,而是具有比例性,例如一个人可能存在大部分的异性性性向,少部分的同性性倾向,或是相同程度的同异倾向,或大部分同性少部分异性。他将性倾向分为数字零到六,零为只对同性喜好,一到五为逐渐趋向对异性性倾向喜好,六为绝对异性喜好。金赛的研究奠定了性倾向具有连续性的科学基础,至今这样的概念,也逐渐扩大到所有相关性别的科学角度,也就是说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皆具有光谱性。
于1950年代争议之达最高峰,随着精神分析理论蓬勃发展背景下,同性恋首被列在美国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DSM-II)社会病态人格疾患,1962年大型精神分析研究又将同性恋视为亲子关系的受创而导致的精神疾病说法推上高峰,此刻同性恋被纳在之“精神疾患」中,在教堂中被视为“恶」,在法律中被视为“罪」,甚是三重悲惨,几乎让同性恋活在极度恐惧及排斥同志的社会情境。但精神分析理论或研究向来被质疑于科学证据力薄弱,也因为如此受到同样领域专家的不断的挑战,于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Evelyn Hooker,针对男同志的心理调适做研究(The Adjustment of the Male Overt Homosexual),质疑既有同性恋本身是不是就是心理疾病?她各找了相同年纪、智商与教育程度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男性,做了各种心理适应测验,发现两组都并没有差异,她做了两点改变性结论:
同性恋诊断在临床上完全不存在,其形式多样和异性恋类似。
同性性倾向是性形式的一种,属正常的心理。
Evelyn Hooker 这个关键性的研究,加上之前金赛研究中连续性性倾向概念,以及精神分析学派佛洛依德之书信考证,这些重大科学研究或心理学理说法,都是促成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会去除了同性恋为精神疾病诊断,很重要的心理科学根据,然而遗憾的是,至今却仍难以去除烙印及扩散在社会对同性恋深深的恐惧。
如何理解性别的万花筒?初论性别社会科学检视角度的改变。
早期性别只提生理男女性(biological sex),这样的观点是忽略性少数群体,也对生理男女性缺乏心理社会面向的理解,后来逐渐带入社会心理性别(gender)来检视性别议题;近年则以多元性别(LGBT)涵盖化,缺点是内涵的性倾向(sex orientation)/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各种不一致性容易被混淆,且不易凸显差异性问题,而将异质性大的群体同质性讨论。目前国际另有一倾向趋向于以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SOGIE)方向来讨论,性倾向不能只看个人性行为或性欲望,必须强调存在深层情感与社会人际互动性;性别认同则强调主体自认的性别(当然也有人主张性别认同具有生物性,因为是由人的大脑产生的认定),不再由医学判定;性别表达存在有自我及别人观看的眼光,符合社会标准或异典。少数或非典型性别个体不容易被理解,以致于长期以来产生误解甚至被贴上负面标签,沦为权利次等公民。也因此社会越具包容性,将越有利于性少数或非典型者的身心健康。
补充说明
美国相关学会简介
所谓APA在国内常常会将美国精神医学会与美国心理学会混淆,这是两个有区别的专业组织,英文全名分别为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及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前者主要是由医师专业团体(psychiatrist) 、),后者是心理师(psychologist),DSM是由前专业学会著作及出版,但对于致力于同性恋去病化或研究或心理健康,两专业都有共同兴趣,不惶相让。
关于性倾向(sex orientation)
要讨论同性恋其实要回到最基础的何谓性倾向?很多人把性倾向简单化只关注在性行为,同性性行为也可能发生在异性恋中(成为艾滋防治的缺角),事实上性倾向实际上包括了性认同/性行为/吸引力,也具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及灵性深层的互动,也就是性行为不是性倾向的必要,同性的爱恋吸引不一定必要存在有性行为,多元包含性视角的科学才可以呈现人类行为有如万花筒般的真实多样性。(文/黄璨瑜|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硕士,台湾精神科专科医师,现服务于高雄快乐心灵诊所。)
- 无相关信息
- 1鏄嗘槑鍚屽織娴村妗戞嬁鎵撳崱瑙侀椈褰�
- 2MB鏆楀彿鐩涜锛侀棽楸肩殑纭竵浣犱拱杩囧悧锛�
- 3澶滆鎴愰兘璀﹀畼瀛﹂櫌鏃佽竟杩欎釜鐑椆闈炲嚒鐨勫悓蹇楄仛鐐�
- 4鍦ㄩ厭搴楅潰鍩猴紝瑕佹敞鎰忎粈涔堬紵杩�10鐐逛竴瀹氳鐗㈣锛�
- 5鐢峰弸瀚屼粬鍖呯毊澶暱鏈夊紓鍛筹紒鍒板簳瑕佷笉瑕佸壊鍖呯毊锛�
- 6鈥滃閬団€濅笂娴峰悓蹇楀叕鍥帰闄╄锛氫笁浜旀垚缇� 搴熷純鐢ㄥ搧鎴愬爢
- 7涓€涓啘鏉戝コ浜哄喅瀹氫笉鍋氬悓濡�
- 8鍋�1杈ㄥ埆鎸囧崡
- 9琚浜篜UA鏄悓蹇楁渶澶х殑鐥涜嫤
- 10浣犵敤杩囩殑鏈€澶ize
- 1可不可以给我点爱人的骨灰?
- 2跟直男跑友约了场马拉松
- 3亲爱的(我和少爷的真实故事)
- 4你好,警官!
- 5恐同表哥帮我治疗同性恋
- 6我替柜中男友照顾病重的母亲
- 7一个北漂同志之死
- 8离婚后,我成了一个同性恋的儿子
- 9前男友让我感染了艾滋
- 10男神男神你掉了一个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