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正文

作家邱华栋:以后会允许同性恋结婚的

来源:心同网 作者/编辑:心同编辑 时间:2008-12-30 【投稿】 字体【

 编者按:日前,青年作家邱华栋的长篇小说《教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以极具震撼力的现实主义手法直击了当前的高校学术腐败问题,被著名作家刘震云誉为一颗重磅

 编者按:日前,青年作家邱华栋的长篇小说《教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以极具震撼力的现实主义手法直击了当前的高校学术腐败问题,被著名作家刘震云誉为“一颗重磅炸弹”。邱华栋作为“新生代”代表性作家之一,以几乎每年一本新书的速度和他独有的对现实的密切关注受到公众的瞩目。尤其他对转型期文化阶层鞭剖入里的揭示以及对当代现实话题的独到见解,更是经常引起人们的兴趣与共鸣。出于对这位年轻作家现实敏感度和观察力的钦佩与欣赏,本栏目主持人白晓日前特意就有关同性恋方面的问题对他进行了采访。对话虽然简短,但同样能让人感受到这位年轻作家一贯的风格----坦诚、深刻。

1.jpg

  白晓:邱先生,您是如何理解同性恋这种社会现象的?您第一次听说或接触同志是在什么时候,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邱华栋:同性恋我想是自人类社会开始以来就有的吧。我理解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正常现象。我第一次接触到同性恋是在大学的时候,我的宿舍在顶楼,我看到两个男生在拥抱接吻,我当时觉得有些奇怪,后来查了些书,知道是一种特异的正常现象吧。

  白晓:您对《红楼梦》比较熟悉,并且“希望自己的作品像《红楼梦》那样成为后世研究这个时代的‘真实’证据。”那您对《红楼梦》中关于同性恋情的描写以及曹雪琴对同性恋情表现出的关注与认同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邱华栋:中国古代同性恋文化很发达的,《红楼梦》就是一个证明啊。我想中国古代社会一些历史阶段对这个问题很宽容,当代社会更应该如此。

  白晓:西方文化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同志”文艺巨匠,如达芬奇、莎士比亚、拜伦、王尔德、柴可夫斯基等等,为什么同性恋和文学艺术联系的这样紧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呢?

  邱华栋:其实人的任何性状态和文艺的联系都紧密。我不觉得是特殊的。异性恋艺术家更多,双性恋的艺术家、独身的没有任何性关系的艺术家也很多。我不觉得同性恋艺术家多么特殊。

  白晓:刘墉曾说过:“很多艺术界、服装界、舞蹈界、甚至美容界的顶尖大师,都是同性恋者。由古至今,许多杰出人士都是同性恋。世上如果没有同性恋者,可能失色许多。”您对此又怎么看呢?

  邱华栋:我觉得不要夸大同性恋的艺术家群体的作用和影响。要用平常心看待会更好。

  白晓:您认为中国的同性恋文化怎样才能融入主流文化?还应从哪些方面努力?

  邱华栋: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各种其他责任。只有这样,同性恋才会为主流社会,也就是异性恋的社会接纳。同性恋不能只想着索要自己的权利。

  白晓:您刚刚创作出版的小说《教授》被刘震云誉为“一颗重磅炸弹”,这是指你对当代社会知识阶层的深刻剖析与大胆揭示。我们很想知道,在创作素材允许的情况下,您是否可能创作一部关于当代“同志”恋情的小说呢?

  邱华栋:我是一个异性恋,因此很难有写同性恋题材的能力和体验。不过,我知道一些作家写过而且写得很好。今后肯定会有这方面的杰作。文学史上有不少类似的杰作了。

  白晓:您曾说过:“人活在世,都是很不容易的。”那您觉得现在的同性恋者怎样才能活得相对容易点呢?

  邱华栋:我觉得现在社会的宽容度还行吧!起码我觉得同性恋很正常,社会应该允许每个人的特殊的、私人的性状态的存在。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了。我想,以后会允许同性恋结婚的。

  个人简历

  邱华栋,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少年时期在新疆度过。1988年被保送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92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工作,曾任《中华工商时报》文艺部主任助理,现任《青年文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

  16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第一篇小说发表在《中学生文学》上,后一发不可收。高中毕业时已经发表了10万字的小说,并因出版小说集《别了,十七岁》而被免试保送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