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的青春能和初恋一起度过,与我而言,真的是很无悔;从20出头到30多岁,这段时间应该是人生最好的时光了,因为以后很多东西会变得相对固化。
相爱——一个人,一座城
2004年7月,我们收拾了所有的行李,准备回贵阳,为了节约成本买的是30个小时左右的绿皮硬座票,火车上,我们和其他情侣一样,路上累了米高就躺在我的腿上睡觉,虽然劳累,但是很幸福。到达贵阳已经是第二天的晚上,米高的妹妹和她男友在火车站迎接我们,并给我们租了个两室一厅的房子(其中一室是为了掩护,主要用作书房)。
刚来贵阳,由于工作第一年,他的收入也不太高,而我要全职准备自考,当时我们是两个手机,一部手机坏了,于是我就没有再用手机了,家里人如果要打电话联系我,都是直接打米高的电话,我叫他看到安徽的电话不方便的话不要接,我晚上再回过去。
在贵阳第二年,米高的收入就改善了很多,应该说比现在还好些(10年前的公务员工资确实比现在低,但是加上福利,比现在还是好些,至少米高的单位是如此),我们也经常去超市和百货店给家里添置一些家居,为了让我有种安全感,他的工资卡悉数给我保管,单位的应酬几乎都谢绝了。
那几年的生活整体是非常充实的,每天早晨我送他上班,走到他单位附近,看着他穿过马路才回,而每个晚上我要么去路口接他,要么就开始准备晚上的菜肴。每天晚饭后我们都会去河滨公园散步,周末就去健身,或者陪米高看韩剧,其实我不喜欢看韩剧的,记得有次走神了,米高生气的问我刚才是什么情节,我怎么也说不出,他生气地说叫你专心点你都不专心,现在想来他当时的表情还是蛮严肃却又流露出娃娃脸的可爱。。。。
我记得有一天,米高的妈妈和妹妹来我们这边吃饭,正常他每天回来的那个时间过了15分钟还没有到,由于我不停地在小房间的窗户看他是否到了楼下,担心他过马路不注意安全等,那晚他妈妈也感觉到我对米高的关心,但是没有多想,以为我们一直以本科同学的身份在一起住。
另外就是米高是文学迷,他经常给我读张爱玲、三毛以及安妮宝贝的作品,记得最清楚的莫过是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那是个周末下午,我们躺在沙发上,他开始给我诵读,讲述白流苏的境遇以及她和范柳原的种种,米高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无论是诵读还是讲解,他都让我眼前浮现了一些类似电影的画面。由于张爱玲的小说中多次提及我的家乡六安,所以亲切感较强,此外他还给我说过三毛和荷西在马德里相遇的爱情故事(2011年,米高在英国读书时专程去了一趟马德里),至今我为荷西的意外感到遗憾,而三毛也留给我敢爱敢恨的印象。
我来贵阳时,也发生了几件不愉快的事情,刚来这里,这个城市治安真的不好,我们相继都被偷过东西,以及我人生中遇到第一次被打劫。那是2005年的8月的一个傍晚,我从健身房回来,准备开门,发觉楼上下来两个人,一人抽出一把刀,我毫无意识的问你们干什么,把他们吓跑了,但是进门之后胸口特别的疼,可能是极度紧张的缘故,当时就有个念头一定要离开这里,打劫和被盗以及这座城市的高物价,以及让我失去了继续待下去的耐心。那个晚上米高也不停地安慰我,他的父亲是军人出身,知道我被打劫后,专门去夜市买了两把管制的弹簧刀,并演示了如何快速制服对方的方法。
此后的一段时间,我心理有很大的阴影,每天把刀放在包里,总之04年到07年那期间,贵阳的治安真的很糟糕,后来据说某省委高官夜晚散步时也被打劫,这才提高了政府的应对措施,并启用了全城严打的雷霆行动。虽然我对打劫和小偷很是反感,但是想想这也不是他们的错,根源是两级分化的严重,贵州部分乡村的贫困以及只生不养的状态是其他人无法想象的。
如今我对贵阳由当初的排斥逐渐转化为一种依恋,定期会关注这个城市最新的招商项目以及主动参与城市的一些活动。尽管它交通拥堵,治安不太好,公共管理服务较弱,但是那毕竟是生活了多年的城市,诚然,最主要的是,米高还在那里。
相守——你若不离,我必不弃
2005年底,我已经全部考完了自考的所有科目,06年开始复习考研,当时报的是复旦管院,由于实力不济,专业课没有考好,外加管院保研名额比例高,后来就被调剂到其他学校,当时也不想再折腾,就调剂算了,原本我想调剂贵大,这样我们就不需要分开,但米高还是建议我去外地开阔视野,他说贵州的高等教育还是落后了些,我知道他做出这个决定也是艰难的。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经济上对于米高依赖太多,心存愧疚,尽管米高不断地安慰我,并说我一定是个潜力股,还给我讲李安的故事。同时,我也努力的做好家里各种事务以及负责我们这个小家的饮食起居的大部分方面,但是传统的男性主义理念不想让自己太过于依附别人。于是便在开学前开了个网店,做了三个月,也算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一个实践和证实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吧,当时大概挣了1.5万(第一月3千,第二个月5千,第三个月7千),米高担心我开网店会耽搁学习,于是就把店关了,其实当时也蛮不舍的。
07年的9月1日,我依稀记得那一天,我要离开贵阳去外地读书,那是我们在一起4整年后,第一次分开。走前,米高问你会不会出去后,就再也不回来了,我说不会,当时心理非常堵,后来每次开学心理就堵,觉得他又要一个人在家了,他就安慰说我们短暂的分离是为了彼此更好的成长以及将来更长久的一起。其实,我知道我离开后,米高一个人在家是难免会很孤独的,当时在贵阳我们也没有接触其他同志,我们的生活圈子就是彼此,但是在一起的时候,也没有觉得无聊,因为我们都爱看书,看书有时会让内心变得宁静,不是那么特别地渴望社会交往。
2008年,米高被借调到北京工作一年,那年的暑假,我在北京定慧桥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在博亚论坛找的,一套房子中的一间),住了两个月,顺便我们一起去看了几场奥运会比赛,另外见了一对北京夫夫,即新浪微博的新三年。08年的10月又去北京呆了10天(研究生课少),一起去看了香山红叶,寒假我去北京和他汇合,然后一起回的贵阳,08年就这样过去了。
09年年初,我想给米高买个生日礼物(先前的生日和重大纪念日,我多是做出一套美食为主),但是考虑自己的钱都是米高给的,买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二来也能解决下米高的压力。于是又开始想挣点钱,,当时就和淘宝一个大的买家谈了一下,于是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帮她运作淘宝商城(就是现在的天猫商城),当时做的还不错,最好的单月销量突破200万,在我所做的类目里是top2,那年我们的淘宝商城外加那个老板的集市店铺共同获得了2009年淘宝网十大创业先锋的称号。快毕业后,合作方的老板问我有没有兴趣作为股东加入,但是我谢绝了,我说我得回贵阳,爱人在那边(如今她的企业年收入已经破亿,也成了淘宝网富起来的人之一,但我并没有特别羡慕,只是米高有时问我遗憾么?我说有那么一点,但是还好,别人的财富终究是别人,我们未来不可能太差)。
2009年的5月,米高考取了北京某高校的博士生研究生(在职攻读)。2010年初我考进了贵阳一家高校的事业编教师岗,5月米高顺利地申请到了英国某全额奖学金项目,而同年6月份我正式参加工作,7月在贵阳把房子买下,9月,米高就去了英国。那时工作很是繁忙,由于我所在学校刚成立了一个高职,专业方面缺人,真的是什么课都要上,异常辛苦,几乎每天晚上备课到12点多,早晨6点起床,忙碌而充实着。而米高在英国由于读的是1年制授课式硕士,作业量也非常大,那时我们会隔天通个电话,当时还没有微信,我由于忙碌也很少上QQ。大家主要的方式还是电话为主。
忙碌时的时间是异常快的,不觉就到了年底,我的房子已经交了有几个月了(买的是装修好的那种,购买时房子已经差不多装好了)。2011年1月伊始,我每天下班回来就开始打包,把所有的能带的东西都带着。最多的就是书,买书是我们最大的爱好,他买的多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外加专业书籍,比如张爱玲的、三毛的以及安妮宝贝的书,而我买的是专业的多一点,总之家里的小书房和书桌全部是书。
我们在一起的这几年,有些文字的通信,以及彼此给自己买的信物都被我们珍藏起来,我一直把它们当作最宝贵的东西(现在在新家放进了保险柜),就在我整理的时候,发现多出了一个大的信封。里面是几份打印了的材料。是米高写的,大概是怕万一出国或者人生遭遇意外而准备的,里面的大意就是如果他在国外出现意外,那么另外一套房子(以他的名义买的)是我的资产,以后我要孝敬他的父母之类的,落款有他的手印,下面并黏贴了身份证复印件。看了那个文件之后,我的眼泪不停地留,我曾经许诺过米高,你若真的走了,我也不会在这世上独活。后来,他说我们不能都走了,还有父母要照顾。此刻,内心真是各种说不出的滋味。
2011年1月10日,我带着所有的行李以及对米高的牵挂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家。那一年春节,我第一次回安徽过春节,自从03年开始,连续8年的春节我都没有回过家,那年米高说,你已经和我在贵阳过了这么多春节,今年我不在家,你就回去看看你父亲吧。
年后,我一边开始购置家居一边开始倒计时等他回来,就如奥运会的倒计时一样,我打印了表格,每天打勾,就这样在家里安静的等待着他回来。
2011年9月,米高归来,我们如期相约。由于我所在的单位工作过于繁忙,而且没有什么假期(高职院校大多如此,爱折腾),于是便开始准备博士考试,比较顺利的考上了。
就这样,2012年的9月便在而立之年,来到上海求学。
2013年,是我们在一起的10周年,也是自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才开启每年的连续两周的旅游周。这年夏天我们回到了西安,去了我们曾经一起生活的地方,校园以及我们租住的城中村,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我依然会想到我陪着他到处大街小巷的走动,只为寻找着各种美味的面食,而通常我看着他吃,吃完后,再陪我去吃米饭(因为我不喜欢吃面),回到西安,原来的那些在西安读书的人都没有留在那里,但是我们没有丝毫的陌生感。
12年的青春能和初恋一起度过,与我而言,真的是很无悔;从20出头到30多岁,这段时间应该是人生最好的时光了,因为以后很多东西会变得相对固化。
昨日,有个朋友和我说,他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今天他的生命突然结束,他已经觉得人生无憾,与我而言,又何况不是如此。
- 两个男人成个家:农村同志和伟大的母亲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