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是一名大学生。六年前,他发现了自己的同志身份,也曾遭受不公、深感压抑。
在大学里,豆豆与一群同志组建了l
“国猪”也是一名“同志”,今年刚从大学城某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现在是“同城社区”里唯一一名全职工作人员,他很早就已发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最初,“国猪”无法理解怎么会有人以“同城社区”的名义来组织活动、让一大帮“同志”聚在一起“淫乱”。慢慢才认识到“社区”原来一直在“致力于改善大学生‘同志’的生活质量”。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人们一直在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同志”。 或许是因为与传统观念的格格不入甚至是离经叛道,或许是这种生存方式往往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疾病。 也正因为如此,“同志”们一直生活在阳光难以照射的角落,神秘而封闭。让那些试图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人,也往往无所适从。 “豆豆”是个年轻的大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同志”样本。从他身上,我们很难分清对错、厘辨是非。 但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他的“大学生”的身份。为什么这种倾向、这种取向会发生在这个群体身上? “同城社区”唯一一名全职工作人员“国猪”的一段话或许隐含注脚:“要知道,刚进圈的‘同志’对自己的性倾向、性行为乃至整个生活观,都处于游移不定的状态下。另一方面,大学生一旦离开了中学时代所受的来自学校、家庭的束缚,对性的开放度和爆发就达到了另一个等级,这在‘同志’圈内尤其突出。” 不论同性恋倾向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国猪”的话起码告诉我们———“后天教化”一直都有缺位,一直都文不对题。中小学阶段和家庭里,对孩子们的性启蒙和教育中,长期的“难以启齿”变成了成人世界里的“难言之隐”。 其次,“豆豆”为什么有勇气顶住压力、投身到“为‘同志’服务”的公益事业中去? 还是可以从“国猪”的话里找到端倪:“大学生‘同志’交往跟异性恋交往完全是两码事。异性找对象还能有朋友、同学、家长做‘军师’,‘同志’圈内,自身什么都不懂,交往乃至发生性行为的事,谁也不知道。‘同志’圈的事,失去了很重要的行为监督,因此存在相当高的安全风险。” 学校不管、社会漠视,当然只好“自治”。 长期以来,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让这些“同志”们产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维定势,有关的科学知识、积极的生存方法,不可能从正常的渠道获取。长此以往,只会让本就封闭的“圈子”变得更闭锁。 不论社会怎样看待“豆豆”和他所从事的工作,至少这个年轻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不一定多有贡献,起码对社会无害”。 “豆豆”在他参与创办的“同城社区”活动中心,造访这里的,多数是大学生“同志”。
- 无相关信息
今日看点
精华推荐
文学推荐
- 1可不可以给我点爱人的骨灰?
- 2跟直男跑友约了场马拉松
- 3亲爱的(我和少爷的真实故事)
- 4你好,警官!
- 5恐同表哥帮我治疗同性恋
- 6我替柜中男友照顾病重的母亲
- 7一个北漂同志之死
- 8离婚后,我成了一个同性恋的儿子
- 9前男友让我感染了艾滋
- 10男神男神你掉了一个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