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彩虹看台 > 国内 > 正文

科研:神经递质五羟色胺影响哺乳动物性取向

来源:心同网 编辑:心同编辑 时间:2011-03-24 【投稿】 字体【

  古有龙阳之癖,今有断背之情。他为何会爱上他,而不是她?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揭开了谜底的一角。今天凌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生

  古有龙阳之癖,今有断背之情。他为何会爱上他,而不是她?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揭开了谜底的一角。今天凌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饶毅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在哺乳动物的性取向上,神经递质五羟色胺握有重要话语权。  在哺乳动物中,存在一定比例同性求偶、双性求偶的行为。如果人类的这种行为掺杂着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那么其他哺乳动物为何也会如此?莫非有未知的秘密隐藏在生命的本源——基因之中?  这次,饶毅的课题组发现了一个有趣而关键的角色——五羟色胺。在雄性小鼠脑内的五羟色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它,雄性小鼠会追求“鼠妹妹”,向异性展开猛烈的“爱情攻势”;离了它,雄性小鼠的求偶口味就变了,雌雄兼收。  其实,科学家对五羟色胺早就耳熟能详——它又称血清素,它与人类的一系列行为问题有关,同时也与性格和情感障碍有关;但对性取向的影响,这是第一次发现。事实上,性取向是求偶这一重要社会行为的非常重要一步:动物不可能选配偶的嫁妆、家庭,但是必须选择对方是雌还是雄。如此重要的社会行为,虽然大家习以为常,但人类对于其生物学机理却知之甚少。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就更缺乏理解。  饶毅课题组的研究,是在分子水平解释了人类理解哺乳动物的性选择机理。饶毅和同事又做了大量实验,比如,敲除基因的雄性小鼠,因体内缺乏五羟色胺,表现出更高比例的同性求偶、双性求偶行为,而注射五羟色胺后,又恢复了异性求偶的行为。  饶毅对于自己的科学研究结果这次却回避一切媒体采访,也许是由于研究内容十分容易被联想到人类社会中的同性恋现象。不过,他的论文最后写道:“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五羟色胺在(小鼠的)性取向上所起的作用,是否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适用?在人类的核磁共振成像试验中发现,偏好异性与偏好同性的男性对五羟色胺的反应不尽相同。”不过,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尚未确定与之相关的基因,他的论文表示希望“这项研究能引发更多科学家的兴趣,一起参与神经递质与哺乳动物社会行为的研究。”

延伸阅读:英研究:理发师患艾滋死亡率高 鸟类同性恋行为有一定的整体规律 研究:雄性白朱鹭同性恋行为可由汞污染导致 研究:同性及异性之间恋爱时的感觉不同?美研究:女伴和同性偷情 半数男生不介意 英研究:大脑白质可看出变性倾向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金丝猴同性恋现象科研:女同性恋抚养的孩子更出色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