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听晚钟:中国首个同志庄园流产
核心提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同性恋一词渐渐褪去贬义,而成为一
何处听晚钟:中国首个“同志庄园”流产 核心提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同性恋”一词渐渐褪去贬义,而成为一个中性词。不过,尽管30年来全社会对同性恋人群的宽容度不断增加,对同性恋能否组成家庭的道德争论,却一刻也未有过停止。近日,电影演员吕丽萍夫妇在博客上对同性恋的批判,再次将“同性恋”话题推至风口浪尖。 在中国以生育为前提建立家庭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背景下,“无后”的同性恋人群能否维持长期稳定的恋人关系,始终为公众所关注:在现实中,他们(她们)或者走进“形式”婚姻,“偷情苟且”一生;或者终身厮守,收养子女颐养天年;或者如广东自梳女一般,形成代代相传的自助群落……近两年,在社会观念渐趋宽容的背景下,同性恋者的养老问题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一个乌托邦梦想 在某个绿水青山,环境幽雅的地方,建一栋功能完备的别墅:几十位老年同性恋者住在一起尽享天伦。大家采取会员制入住,每年缴纳会费。年轻或者中年一代则义务或者象征性领取薪水,负责照顾老年同志……这,是不是一个小型的“乌托邦”? 实际上,这是重庆同心小组(一家服务男同性恋人群的NGO)一位已经去世的成员,针对同性恋人群的养老问题,所设想出来的社会互助模式。 提出这个设想的,是一位做矿产生意的中年富豪。富豪有自己的同志爱人,也一直并未结婚。 两人在一起多年,沿袭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持家模式。 “和异性恋一样,多数同志也渴望找到自己的爱人,携手一生。但同性之间是不可能有后代繁衍的。没有后辈,剩下那个人的孤苦难以名状。”南风说。 2002年,南风因首次接受《新女报》的采访而“出柜”(对社会公开同性恋身份),同时失去当时总经理助理、市场部经理的高薪职位。 不过近两年,南风逐渐感受到同性恋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社会的开放和包容,使得对于同性恋理解和接受的人多了。但另一个迫切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没有子嗣的同性恋人该如何安度晚年? 南风所在的同志圈里,经常讨论一些严肃的话题,如:30岁以后该怎样?结不结婚?想不想要小孩……这些话题中,“养老”是最沉重、也是回避不了的话题。 面对大家内心深处的忧虑,那位富豪设想出了“同志庄园”模式。在这个庄园,大家不仅可以逃避世俗的偏见和压力,在生活上也可以互帮互助,彼此照顾。 鉴于这样的理想,富豪在江北铁山坪等地方都进行过选址,甚至已经准备出资购买这块地皮进行开发,作为“同志庄园”。 “那是一个让人激动的前景。”南风说,圈内也为此兴奋过好一阵。 然而,正当着手实现这个宏伟蓝图时,富豪突然患胃癌去世。富豪的同性伴侣没有财产继承权,“同志庄园”就此搁浅。 孤独同志如何养老? “开办一所同性恋养老院,我们也曾设想过。”渝中区计生委主任周生建告诉本报记者。 2003年,周生建组建了有官方背景的“重庆彩虹工作组”,主要针对男同性恋人群开展艾滋病干预服务。 在周生建看来,对于一直保持着单身的老年同志,“老无所依”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几个月前,周生建接到青岛医学院张北川教授的电话。他告诉周生建,重庆有一位同性恋孤寡老人,身患艾滋无人照料。老头年轻的时候也有过男性爱人,但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进入了异性婚姻。由于为没有稳定的性伴以及缺乏保护措施,他感染了艾滋。 其实,老头是个退休教师,在经济上还过得去。但他的晚景却因为身份的原因很是凄凉。因为感染艾滋,他的身体很不好,常常会持续低烧,伴随其他如肺炎等并发症。只有一个侄女偶尔会来看看独居的他。
- 无相关信息
- 1可不可以给我点爱人的骨灰?
- 2跟直男跑友约了场马拉松
- 3亲爱的(我和少爷的真实故事)
- 4你好,警官!
- 5恐同表哥帮我治疗同性恋
- 6我替柜中男友照顾病重的母亲
- 7一个北漂同志之死
- 8离婚后,我成了一个同性恋的儿子
- 9前男友让我感染了艾滋
- 10男神男神你掉了一个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