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美国儿科学会公开表示:支持同性配偶享有同等的婚姻权与子女抚养权(包括寄养与领养 ),以追求儿童最高程度的安全与福祉。这份声明从儿童人权角度出发,列举会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例如:稳定的社经环境、社区资源、歧视等),并明确表示双亲的性倾向并非这些影响因素之一。
有一定比例的民众即便支持同性婚姻,但对领养议题却持保留态度,担心这样的家庭结构不利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事实上,这个议题在欧美学界已累积了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而多数结果显示这样的担忧并不受到科学研究的支持。我想分享这些研究结果,期待提供大众更多沟通对话的资料。
美国早于1973年将同性恋自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中移除。 1980年以降,同性家长对儿少发展影响的研究陆续发表。 2013年,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公开表示:支持同性配偶享有同等的婚姻权与子女抚养权(包括寄养与领养 ),以追求儿童最高程度的安全与福祉。这份声明从儿童人权角度出发,列举会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例如:稳定的社经环境、社区资源、歧视等),并明确表示双亲的性倾向并非这些影响因素之一。
目前最常见的5个对同性双亲收养子女有疑虑的说法,其实都能根据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结果做出回应。
一、同志家庭的子女,在个人心理发展上会不会有问题?
维吉尼亚大学心理系教授帕德森(Charlotte Patterson)分别于1992年与2013年发表学术论文,回顾自1980年代起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的研究结果相当一致:同性双亲与异性双亲的子女,在个人心理发展、性别发展、社会关系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该报告中提及的心理发展层面广泛,包括自尊感、自我概念、忧郁症状、焦虑、道德发展、偏差行为、药毒使用、学校适应、智力等等。 (“性别发展”与“社会关系”的讨论留待第二点与第三点)
事实上,甚至有部分研究显示:同性双亲的子女在某些发展向度上更优于异性家庭的子女。美国全国女同志家庭长期研究(National Longitudinal Lesbian Family Study,NLLFS)就发表过类似的结果。 NLLFS从1980年代开始追踪一群女同志家庭的子女发展,是目前在相关议题上最长期、规模最大的研究专案。在研究团队发表的众多论文中,有一篇发表于2010年的研究发现,同志母亲的青少年子女在社会、学校/课业、整体能力上都高于异性父母家庭中的子女,而且较少出现社交问题、常规破坏、攻击性、行为问题(externalizing problems)。
然而,即便有这样的研究支持,心理学家也不敢根据少数结果,妄下“同性双亲家庭优于异性双亲家庭”的结论。负责任的研究者多半会采用比较保守的说法——同性家庭的子女“至少与异性家庭子女发展适应得一样好”。这种谨慎的态度在讨论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议题时尤为重要,切忌根据少数个案过度类化,或是引用少数不严谨的文献做出不当结论。这点留待本文第四点讨论。
二、同志家庭的子女,在性别发展上会不会有问题?
性别发展可以从3个面向来讨论: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别认同 (sexual/gender identity)、性别相关行为(gendered behavior)。性倾向是指个体在生理上是受到哪个性别吸引。性别认同是指个体认定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异性恋或非异性恋。研究显示,同志双亲与异性父母的小孩在这些向度上没有差异。
尤其一般认为,性倾向受到生理机制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更不容易随着收养与否而改变。换句话说,所谓“小孩被同志收养就会从异性恋变成同性恋”的担忧,是没有科学证据支持的。
性别相关行为(或称“性别角色行为”,sex/gender role behavior),是指个体的行为是否与社会中常见的男/女行为一致。派德森所回顾的文献一致地指出同志家庭与异性家庭的子女在这个向度上也没有差异。不过亦有研究显示,同志家庭的儿童在游戏时,比较不会落入传统性别分化的窠臼里(例如:女孩一定要扮家家酒,男孩一定要玩工具组;女孩一定怕脏,男孩一定喜欢推挤打闹)。
这个“不落入窠臼”的研究,有时会被误读为“同志家庭的孩子会变得男不男、女不女”。但事实上,该研究反映的是同志家庭的孩子对性别的理解比较不僵化。试想:家里有个贴心会照顾人的暖男儿子,或是有个像《勇敢传说》(Brave)里梅莉妲公主那样敢于接受挑战的女儿,难道不好吗?
再者,对“性别相关行为”这件事情的担忧本身其实已经反映了性别偏见——我们已经预设了男孩/女孩一定要有某种行为气质才正常,可是说到底,这也只是一种刻板印象,阴柔的男孩与阳刚的女孩本身并没有问题。重要的不是孩子们看起来像不像典型的男孩或女孩,而是他们能不能拥抱自己真实的性倾向与气质。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气质本身并不会伤害孩子们,会伤害他们的是歧视以及二元对立的男女观点。
心理学家二十多年前就提出:抛弃性别二元对立观有助于建立更平等的社会,实证研究也发现,同时具备传统男性与女性特质的孩童(androgyny)通常有比较正向的发展,例如较佳的心理健康、较高的自尊感、较少的性别歧视思维等。
三、同志家庭的小孩会不会容易被欺负?
同志家庭的小孩的确会听到同侪用负面语句取笑、评论自己的家长,但整体而言,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关系(与家人的关系、同侪关系、在同侪间受欢迎的程度、是否受到欺凌等)仍然与异性恋家庭的小孩无异。虽然我们直觉上可能觉得,来自这么不一样的家庭,必定不利其同侪关系,但同性双亲子女的发展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个假设。
可能原因是,异性家庭的孩子也因为其他理由受到相似程度的欺凌(例如: 身材、外貌、课业、社交技巧、家庭社经地位等等),这表示孩子们会因为各种因素被欺负,不管来自同性恋或异性恋家庭。所以,重要的是改变歧视的文化,而不是因为担心歧视就剥夺孩子被同性双亲领养的权利(这里将被领养视为孩子的权利,是因为育幼院的人力与双亲两人比起来,可以给单一小孩的关注与照顾是比较少的)。
同志家庭
- 研究指出同性恋家庭的小孩可能更优秀2016-07-31
- 同性恋家庭!俩个同志爸爸与孩子的生活......2016-02-13
- 凤凰周刊:揭密中国式同志家庭2015-12-12
- 同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2015-11-26
- 加拿大三名帅哥幸福共组同性恋家庭2015-10-17
- 研究: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与异性夫妻的孩子没差异2015-06-27
- 研究显示同志家庭孩子更具亲和力2014-07-08
- 1亲爱的(我和少爷的真实故事)
- 2你好,警官!
- 3恐同表哥帮我治疗同性恋
- 4我替柜中男友照顾病重的母亲
- 5一个北漂同志之死
- 6离婚后,我成了一个同性恋的儿子
- 7前男友让我感染了艾滋
- 8男神男神你掉了一个男朋友
- 9古代同志小说:男妻男妾
- 10我与领导的同性恋儿子被同时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