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 > 正文

同志电影《烛台背后》与娱乐产业的性向认同

来源:心同网 作者:eccentricity 时间:2013-10-18 【投稿】 字体【

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何其多,但其中一部自今年首映以来,已成为娱乐与文化圈的话题所在-《烛台背后》(Behind the Candelaa) 描摹了史上排场最奢华、装扮最妖艳的钢

这也是史蒂芬索德柏何以认为列勃拉斯双面人般、负面大于正面的生平,如果循一般电影管道拍摄上映,将难以吸引太多观众; 这其中或许还有个原由,那就是列勃拉斯毕生隐瞒同志身分的这点,亦揭露了美国社会保守价值下的恐同倾向。列勃​​拉斯当时吸引的多数粉丝,都是来自中产阶级甚至上流社会的女性,在那个从未有知名公众人物公开同性性向的年代,她们当然也很难想像或揣测舞台上那位翩翩君子,其实回了家的床伴,是个还未达法定年龄的小子。在那酷儿族群仍穴居的时期,倾于保守的大众对同志的未知几乎等于恐惧,而这等恐惧也让群众宁可忽视同志性向的存在。 《烛台背后》里对这点轻描淡写地带过,也未交代列勃拉斯是否对自己的性向以及出柜与否有过挣扎纠结,但列勃拉斯刻意将舞台与人生全然划分为二的决定,正根基于他的「恐恐同」,也就是他对于同志身分一旦曝光,对其生涯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宁愿多为戒慎。特别是他若想让演艺事业处于巅峰、保住名流身分,就无法冒险挑战恐同与保守势力的监控。

检视主流娱乐工业,当列勃拉斯藏柜多年的秘密一揭开,却也倾倒出了那些实为同志,却得装直、乃至控诉媒体不实报导的大众偶像台面下的窘境。直至近代,就像瑞奇马丁(Ricky Martin) 绝不能在当红热唱世足赛歌曲的那刻出柜(足球界与足球迷普遍是恐同族群) ,而《越狱风云》(Prison Break )的男主角温特握斯米勒(Wentworth Miller) 也是在影集结束多时后,才正式向外界公开表示其同志身分,无论在音乐、电视或电影圈,只要人在云端,同志身分常是个绊脚的顾虑、公关的恶梦。近年来美国虽然已有多位电视演员公开出柜,近期也有像新一代《星际争霸战》(Star Trek)电影里的外星大副柴克瑞恩杜(Zachary Quinto),在德国画报(Bild Zeitung)的报导里大方宣言「我很骄傲能成为一位同志动作片英雄」,而英国小生演员班维萧(Ben Whishaw) 更直接宣布同志婚讯,但到底还有多少知名艺人因为各种缘由被锁在柜里,其实很难估计。

同志电影《烛台背后》与娱乐产业的性向认同

(图左: Zachary Quinto,图右:Ben Whishaw)

今年九月底,美国演员暨广播人员协会(SAG-AFTRA)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威廉法律机构(UCLA The Williams Institute),便公布了他们对美国娱乐工业的性别认同调查。在美国演员暨广播人员协会五千七百位回覆问卷的会员中,仅有百分之十四表态自己的LGBT身分(9%男或女同,5%双性恋)。而这些参与问卷调查的会员们,其中有三分之一认为大多数的导演、选角执导以及制片,对LGBT演员还是带有歧视眼光,更有超过一半的演员曾在片场听闻有关反同志的言论。另外有近半数的男同志与女同志演艺人员,表示他们曾听过制片或片厂老板反映同志演员「很难做市场宣传」,因此虽有百分之五十三的女或男同志,已向所有同侪演员公开自己的性向,却只有百分之三十六向经纪公司表明性向,更只有百分之十三向影业总裁级人物出柜。而在八月底, 美国「同性恋者对抗毁谤协会」(GLAAD) 亦公布了他们针对美国主流制片公司LGBT影片比例的调查,他们发现在2012年由福斯、派拉蒙、新力/ 歌伦比亚、环球、迪士尼以及华纳兄弟等好莱坞影业所发行的101部电影当中,仅有十四部电影出现了女/男同志与双性恋的角色,跨性别者则完全绝迹。

从这两份调查里,我们可以进一步见得索德柏在寻求电影资金时的顾虑,更可以透过数据了解,当前好莱坞乃至整体美国娱乐工业看似宽容的体制里,依旧存有旧时代里LGBT族群的不公平待遇,以及那困囿列勃拉斯一生的同志歧视。然而《烛台背后》这部电影本身也彰显了另一个问题: 在上述美国演员暨广播人员协会的调查里,绝大多数的异性恋演员皆反映其未曾饰演过LGBT角色,而绝大多数的LGBT族群演员则都扮演过异性恋角色。 《烛台背后》当初尚在筹备阶段时,就传出这会是麦克道格拉斯与麦特戴蒙最「突破」性的一次演出,箇中原因当然是因为两人的银幕形象通常都是极其阳刚(特别是演过《致命的吸引力》、《第六感追缉令》这类严重扭曲女性角色电影的麦克道格拉斯)。但是,为什么一位异性恋知名演员接演同志角色,就会是一种「突破」? (这种论点在台湾影剧圈也特别常见。) 那么同志演员因为大环境里LGBT角色的匮乏,多半得出饰异性恋角色,何以这种情况就不会被视为是一种挑战? 我们甚至可以质疑史蒂芬索德柏当初选角时,为何没以同志演员做第一考量,是他深黯找来麦克道格拉斯与麦特戴蒙担纲,会让这部电视电影更有话题性,也不会让整体电影因太过「酷儿」而造成观众流失吗? 那么这样一部从导演、编剧、到两位主角都非同志的电影, 能称得上是一部酷儿电影吗?

同志电影《烛台背后》与娱乐产业的性向认同

一部电影够不够酷儿,这个问题或许见仁见智,但好莱坞影业、主流戏院、与其掌权决策者的胸襟,能否容得下真正百分百酷儿的题旨、影像与卡司,从《烛台背后》的拍摄至播映,都可略见一二,毕竟那些表面的政治正确,终还是无法掩盖整个体制实质上对「同志」这档事的顾虑。麦克道格拉斯在德国Spex杂志的专访里,倒是帮忙解释《烛台背后》之所以迂回至电视圈寻找资金,并不是因为好莱坞有恐同的背景,而是因财务考量, 毕竟多个面临财务危机的主流制片商,并不愿冒险接触题材敏感的开拍提案。但事实上《烛台背后》整体影片严格看来,还是显得有些避重就轻,转投电视领域的索德柏显得拘谨多于自在、暧昧多于坦言、华丽多于犀利(尽管这是他个人声称的隐退前封刀之作),就好比他找来两位已成家立业的男演员来担纲主角,似是强调了两位演员的确只是「作戏」,萤幕/ 银幕以外一切还是「直」得很(类似情况可以让人联想到找来金凯瑞与伊旺麦奎格合演的《娘子汉大丈夫》)。或许若以另一个角度来看,索德柏对列勃拉斯生平不带道德批判的诠释、让其不至于沦为一位悲剧人物这点,还是值得赞赏,毕竟那些巴洛克幻梦、那些舞台风华带给观众的喜乐,才是列勃拉斯该让人追忆之处; 不过这部电影实质上能为酷儿族群发声多少– 特别是在它成为话题之作后,依旧是我们观众看戏看得开心之余亦得深思的问题。影剧圈对于性向认同从勉为接受到真正无畏,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无论是在美国或台湾,我们都希望再也没有知名艺人,被迫过着靠绯闻烟雾弹隐藏自我性向的双面人生,而那些已经在柜外的LGBT演艺人员们,更可以不必极力争取,就享有平权与成就。(作者:eccentri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