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办公室,一个囍字,一桌糖果,几位来宾
这是他和他的婚礼
5月13日下午,郑州一对男同性恋者用婚礼见证爱情, 担心不被
阴影
“我害怕异样的眼光”
这场“婚礼”,吴涛是司仪兼证婚人,其余就是5位男同好友,及一位男同的母亲。
这位母亲刚知道自己20岁的儿子是同性恋时难以接受,但她希望走进儿子的圈子,了解这个群体。
“这是位伟大的母亲。”吴涛说,但大部分男同根本不敢给亲人透露身份。结婚的事,小阳和小海都没给家里人说。
“特别是我,小4岁的弟弟先天性脑瘫,从小父母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小海说,“如果知道我是男同,他们根本不可能接受。”
小阳早在明确自己的性取向后就向父母哥哥坦白,几年来,父母走马灯般给儿子相亲,并带着他到处看病。
“这种压力我体验了,知道多么的难以承受,所以未来我不敢和小海父母争小海,那样只能让他为难。”小阳说。
小阳更不敢向外人暴露自己的“身份”,几年来,他不停地换工作,光今年就已经换了两份。“我害怕异样的眼光。”
声音
同性恋者权益保障存在法律空白
“同性伴侣公开化,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就有先例,比如福建。”青岛医学院教授张北川说,这和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开放程度有关。
致力于同性恋研究22年,张北川是国内接触同性恋者最多的专家。
昨日,他向河南商报记者介绍,目前中国男同数量近2000万,但社会一直没有给他们一个合适的表达爱和适合爱生长的环境。
“没有法律约束,婚姻也会脆弱无比。”张北川说,这也造成男同在渴望真爱和不停换性伴之间游走。
“有人因为‘出柜’(公开同性恋身份),被自己的母亲用脚踩在地上;有人被单位开除,不得不远走他乡。”张北川说,目前对这个群体的权益保障,还存在法律空白。
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它源自1990年5月17日世卫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
“希望大家不要恐惧更不要歧视这个群体,他们最渴望的,只不过是正常人的生活。”张北川说。 (小阳、小海皆为化名)
张北川
- 无相关信息
- 1同志爱人:我找了他十几年
- 2我终于摆脱了精神病男友
- 3同性情侣一起买房到底有多难?
- 4同妻呐喊:我终于走出了“同妻”这片苦海
- 5来自我心 作者:鱼翔楚天
- 6拒做渣受(重生)
- 7警察和警察的儿子(真实故事)
- 8分手后!我收到了男友的裸照威胁
- 9父亲和小爸的爱情
- 10你在用PrEP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