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台湾的陈子良,赴美后与美籍同志恋人思铎结婚,六年后丈夫的妹妹愿当他们的代理孕母,生下儿子。如今儿子十岁,两个爸爸的家庭,每回返台常引来关注目光,但孩子喊
来自台湾的陈子良,赴美后与美籍同志恋人思铎结婚,六年后丈夫的妹妹愿当他们的代理孕母,生下儿子。如今儿子十岁,两个爸爸的家庭,每回返台常引来关注目光,但孩子喊陈子良“爸爸”,叫思铎“爹地”,天真又自然,也成了同志教育的活教材。
今年50岁的陈子良,从小就知自己喜欢男生,却因当时同志是禁忌,深感羞耻,大学时甚至想透过教会“改造”性向,直到赴美才出柜,“夫夫”俩慢慢获得双方家族接受。
同志双亲抚养小孩,少有公开前例可遵循。陈子良是专门帮助障碍儿的物理治疗博士,丈夫思铎则是纽约市立大学咨商辅导教授,两人凭专业背景,实践他们的教育理念。
他们深信必须一开始就让孩子了解自己身世、培养正面观念,因此,早早就用同志家庭绘本,让孩子明白“你的爸爸和爹地非常相爱,爹地的妹妹志愿捐出卵子和精子结合,让你诞生”。
儿子“陈海恺乐”(复姓)从小也乐于有两个爸爸,他说,读幼稚园时还有小朋友很羡慕他“有两个爸爸真好”。 “我的爸爸和爹地各有所长,爸爸煮东西很好吃,常陪我说话;爹地超级好笑,很会讲笑话。”恺乐说。
在这样的教育下,恺乐认为“家庭本来就有各种样子,有的是一个爸爸或一个妈妈,有的是爷爷奶奶带小孩,当然也有两个爸爸或妈妈、或是一爸一妈”,就像他很多同学的家庭。
为让恺乐在健康环境成长,陈子良夫夫俩不论为他找医师、学校,都先告知对方自己是同志家庭,再询问“你会怎样支持我们?”一位医师因为答道“只会一般支持”,被宣告出局;多数单位则开心面对,让爸爸俩确定“这里很安全”。
六年前思铎受邀到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咨商辅导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半年,为恺乐找幼稚园,也先告知家庭状况,校方不仅接受,还谦虚地说“有什么不了解的,要跟您多请教”。在夫夫俩建议下,幼稚园将报名表的“父母”栏改为“家长”栏,母亲节送礼的传统对象妈妈,也改为“最想送的女性”。
- 无相关信息
- 1可不可以给我点爱人的骨灰?
- 2跟直男跑友约了场马拉松
- 3亲爱的(我和少爷的真实故事)
- 4你好,警官!
- 5恐同表哥帮我治疗同性恋
- 6我替柜中男友照顾病重的母亲
- 7一个北漂同志之死
- 8离婚后,我成了一个同性恋的儿子
- 9前男友让我感染了艾滋
- 10男神男神你掉了一个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