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彩虹看台 > 关注 > 正文

中国社会包容度虽增加 同志还需要拉拉

来源:联合早报 编辑:心同编辑 时间:2011-11-28 【投稿】 字体【

  他们有名有姓,但因性取向而被迫在主流社会里当lsquo;隐性人rsquo;。

  为了在现实生活中显示自己的lsquo;正常rsquo;,他们互相帮助mdash;mdash;男的找lsq

  他们有名有姓,但因性取向而被迫在主流社会里当‘隐性人’。  为了在现实生活中显示自己的‘正常’,他们互相帮助——男的找‘拉拉’(女同性恋者),女的找‘同志’(男同性恋者),正正当当地结婚,甚至生子。  他们的‘婚姻’被称为‘形式婚姻’或‘互助婚姻’,专为同志与拉拉而设的网站和相亲会应运而生,潜在市场带出商机无限。  现象反映了中国同性恋社群突破困境的努力和不得已,凸显的是同性恋人和中国主流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持续拉锯。  在公众观感改变、催生社会更大包容度之前,‘同志和拉拉’还需互相帮助下去。  大大的卡拉OK包房里,20多名互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羞涩地聊天、玩游戏,互探底细,找寻最合拍的结婚对象。  不过这个相亲会上的人从不透露真实姓名,只会用“小李”“樱桃”等花名相称。他们最在乎的不是长相个性,而是对方能否配合“演戏”;他们寻找的不是爱情,而是能帮自己隐瞒同性恋身份的“同志”和“拉拉”。  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仍强烈的中国,同性恋者同样面对巨大的结婚压力。另类的同志拉拉相亲会应运而生,而他们的婚姻被形象化地冠上“形式婚姻”(形婚)和“互助婚姻”的称号。  三年前和一名拉拉结婚的小陈(30多岁,司机)就说:“家人老想给我安排相亲,而且我说话有点娘,有些同事甚至说我变态,让我很自卑。”  为了显得更“正常”,小陈和男友商量后,找来一对拉拉协议假结婚。小陈与拉拉没有正式登记结婚,只是在广西家乡大摆了一场婚宴。婚礼后,两人立即恢复与各自伴侣同居的生活。  小陈说:“如果同事突然上门,我就说‘老婆’出差了。结婚照我则放上网,要看的人自己看,也不用摆家中。如果是亲戚来,那就没办法,得赶紧请拉拉来卿卿我我一下。”  多年前父母在世时,小陈因担心他们受不了打击,也曾答应与“正常”女子相亲,但当一切就绪要签字结婚时,他悔婚了。“我当时搪塞说有病,总不能就这样害了一个女生。”  据学者估计,中国有超过4000万名同性恋者,其中80%的男同性恋者最终会屈服于压力和女性结婚。这些被称为“同妻”的女子,人数估计达1600万至2500万。  “同妻”的婚姻注定是个悲剧,部分同性恋者就和小陈一样,将“形婚”视为避免悲剧的“解药”。  没人统计过中国有几对同志拉拉缔结的夫妻,但据中国形式婚姻网站长林海(36岁)透露,近两年来,随着更多人接触这一概念,专为同志拉拉牵线的网站与相亲会正迅速增加。  单是中国形式婚姻网目前就有13万名会员。会员通过网站号召举办的相亲会,每个月就有一两个,由出席者平分费用。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这类相亲会甚至可吸引上百人出席。  参与相亲会的人主要介于20岁至40岁,来自各行各业。据林海观察,近年似乎有越来越多来自农村的同性恋者参加。“这不是说农村同性恋者突然激增,只是随着互联网普及化,信息更通畅,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对自己的性倾向有了更好的认识。”  三四成“形婚”夫妻离婚  不过就当“形婚”缓解了部分压力的同时,它也带来新挑战。曾结婚并育有一女的李小姐(40岁,行政主管)说:“一个谎言要用十个谎言来圆,多累啊。“形婚”压力也很大,因为你得面对不喜欢的人和他的家人。”  离婚后与同性伴侣一起在北京生活的李小姐就选择“出柜”,向家人坦白。“我女儿12岁,她问起时我也不隐瞒。出柜不容易,但起码自己父母是爱你的,最终也希望你快乐。邻居闲言闲语不少,但有家人支持,我们就能变得更坚强。”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