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 > 正文

由同性抚养到同性“婚姻”

来源:心同网 作者:关启文 时间:2014-07-05 【投稿】 字体【

基督徒华府游行声援传统婚姻。 (图:纽约丰收灵粮堂郑立新牧师提供)
梁启智博士于香港《明报》撰文表示如果我们诚心诚意支持家庭价值,逻辑上最合理的结果其

总结而言,学术界中对支持同性抚养的研究已有不少有分量的批评,而且一些近期研究得出与梁君所言相反的结论,究竟梁君信誓旦旦地说有这种共识​​存在时,是对以上研究一无所知,还是故意不提呢?无论是那种情况,客观而言,梁君所言的“共识”并不存在。至于社会服务界我不清楚,但多年前曾和一个社福界朋友聊天,她对我说,她来自美国的朋友告诉她有一些研究指出同性抚养是没有问题的。纵使社会服务界中有梁君所言的共识,但她/他们有研读那些研究吗?知道那些正反的论据吗?若没有批判思考的基础,这种“共识”只是建基于传闻,又能证明什么? [8]

同性抚养研究的问题

多年来都有学者质疑同性抚养(gay-parenting)的研究,但问题是这些消息并不能在学界以外广泛传播。上面已提到Douglas Allen教授,他回顾了过去15年53份关于同性家庭抚养孩子的研究报告,发现当中只有7份使用了概率样本(probability sample)(p. 640);其余的研究,有的向精子库或其他生育科技公司的顾客招募受访者,有的网上问卷到家长讨论区、同性恋者网站、同运组织宣传他们的问卷,也有的到同性恋者活动、书店或在杂志卖广告招募受访者,再透过受访者的个人网络寻找其他受访者,更有些研究没有交待收集样本的方法。样本没有代表性意味着结论无法推广至整个群体。 (p. 640) 此外,Allen指出几乎所有回顾的文献样本均是女同性恋家庭,如果研究的结论包括男同性恋家庭,又是另一个偏差(bias)。 (p. 641, fn. 22) 回到7份使用了随机样本的研究──当中5份支持同性家庭抚养孩子,在2010年以前,有4份(当中3份是使用同一个资料库的追踪研究)只能找到小量的同性家庭样本,分别是6个男同性恋家庭和44个女同性恋家庭,以及18个女同性恋家庭。 [9]直到2010年,才首次有使用了数量大的随机样本进行的同性抚养研究。

我们要注意,梁君提到“多年来一个又一个的追踪调查”,听起来非常多,但以Allen选择的较重要研究为例,当中绝大部分并非追踪研究,只有几个是追踪研究,而且3份是使用同一个资料库,其研究的对象更只有不到50个样本!我们请梁君交待究竟他认为总共有多少个使用了随机样本的追踪研究,并提供证据。再次要强调,单单有不少追踪研究是不足够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些高质素、可靠的研究。若一块面包是不干净的,吃“一块又一块”这种面包不单无济于事,只会更糟糕。

2010年Rosenfeld研究的疑点

这是笔者所知目前唯一使用了大型全国代表性样本的支持同性家庭抚养的研究。研究员是美国的Dr. Michael Rosenfeld,研究结果是:同性家庭的孩子表现跟异性双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好。然而,Allen发现根据Rosenfeld的分析方法,同性家庭的孩子除了测不出与异性婚姻的孩子统计上的显著分别外,原来,也测不出与其他家庭模式孩子的统计上显著分别,包括未婚母亲的孩子。 [10](p. 957)丰富的文献均显示未婚母亲的孩子最不利,而Rosenfeld的分析结果却显示同性家庭孩子和未婚母亲孩子没有统计上显著分别,似乎是数据可靠性的一个疑点。其次,Allen发觉Rosenfeld数据的effect size颇大,但却测不出统计显著差异。当他计算数据的odd ratio,便发觉数据显示异性婚姻家庭的孩子比同性家庭的孩子多15%更可能正常发展,虽然这并不是一个显著的分别,但其95% confidence interval的差异范围由- 10%到47%。换言之,即使两者间的差异大到接近50%,是依然会测不出统计显著差异的。 (p. 958)因此,Allen重新评估整项数据,将被Rosenfeld排除的样本重新加入评估,再控制了个人及家庭SES因素,分析数据后发现,异性婚姻家庭的孩子比同性家庭孩子多35%更可能正常发展,显著差异达到1%水平(p《.01》

最近研究发现同性家庭孩子的高中毕业率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