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运动:分歧与联合》(Lesbian Movements: Ruptures Alliances)是国际男女同性恋联合会(ILGA)于2009年推出的一本介绍女同运动现状、经验及策略
《女同运动:分歧与联合》(Lesbian Movements: Ruptures & Alliances)是“国际男女同性恋联合会”(ILGA)于2009年推出的一本介绍女同运动现状、经验及策略的读本。书中收录了全球多位运动人士的谈话,呈现她们在女同团体、公民社会及人权机构的感想和故事。本文编译该书精要,愿能对希望了解国际同运态势的国内读者有所帮助。 《女同运动:分歧与联合》封面 ILGA小传 “国际男女同性恋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Association, 简称ILGA)是一个世界性的组织联盟,由致力于争取性少数人群平等权利的全国性组织或地方性组织联合而成。 ILGA于1978年成立于英国,当时名为“国际同性恋联合会”( the International Gay Association,简称IGA)。1986年,更名为“国际男女同性恋联合会”(ILGA),并不断完善机构设置上的性别平衡,设立了男女各一的秘书长,男女各一的六区域(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拉美/加勒比、北美)代表,增设妇女代表和跨性别代表,并将组织名称全写为“国际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中性人联合会”。 截至2009年,ILGA的成员组织共计670个,分别来自110个国家。ILGA的宗旨是争取人权、反对基于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歧视。ILGA以世界理事会及其下的各区域理事会为基本组织架构,各类代表均为大会推选的无薪职位。2009年ILGA仅有4位全职雇员,很多工作由实习生和志愿者完成。 ILGA的徽标 成立三十年以来,ILGA可谓硕果累累,这些成就中包括: 1990年,促使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上剔除; 1991年,说服国际大赦组织给予因性身份而遭监禁的男女同性恋者“政治犯”待遇; 从2005年起,在联合国人权大会上组织性少数运动人士进行讨论; 2006至2007年,推动《日惹原则》(Yogyakarta Principles)的出台,该文件成为了与性倾向及社会性别身份相关的人权事务的国际法范本,被广泛应用于对国际组织进行政策游说; 从1993年至今,ILGA或其成员组织多次入选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该理事会是全球首个让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层面发挥作用的舞台。 08年11月,奥地利维也纳,第24届ILGA世界大会代表合影 女性主义的启发 女同志一直以来有自己的阵地,但不容否定的是,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也作为一种分析社会的理论,对女同志也大有启发。总体来说,两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是女性主义者的普遍追求,但女性主义自身也是门派林立、众说纷纭。因此,要简单地定义女性主义是很困难的,而对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的个人来说,“女性主义者”这一称谓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尽管如此,纵观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大致地划分出三次浪潮还是可行的。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发源地是英国和美国,随后欧洲、拉美、澳洲的其他国家也加入其中。此次浪潮以争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为中心,尤其以争取男女平等的选举权的斗争为典型。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特点是对文化和政治领域的诸多不平等现象的抗争。这些不平等反映在男性至上的父权制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例如两性在法律、性、家庭、工作、生育权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一直持续至今,主要的趋势是向行政层面和学术领域进军。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就是这一趋势的集中表现。这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另一特点是许多女性主义支流的崛起,例如黑人女性主义、女同志女性主义、拉丁裔美国人女性主义等等,这些支流往往和反种族主义运动、反资本主义运动以及同性恋/酷儿运动形成共生关系。
- 无相关信息
- 1可不可以给我点爱人的骨灰?
- 2跟直男跑友约了场马拉松
- 3亲爱的(我和少爷的真实故事)
- 4你好,警官!
- 5恐同表哥帮我治疗同性恋
- 6我替柜中男友照顾病重的母亲
- 7一个北漂同志之死
- 8离婚后,我成了一个同性恋的儿子
- 9前男友让我感染了艾滋
- 10男神男神你掉了一个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