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彩虹看台 > 关注 > 正文

一对女同性伴侣与男同性恋者的形式结婚

来源:中国日报 编辑:心同编辑 时间:2010-06-10 【投稿】 字体【

  因为不愿面对家长和周遭社会的压力,中国的不少同性恋者选择与异性结婚,也有一些人寻找异性的同性恋者缔结形式婚姻。6月8日的英文《中国日报》报道了北京一对女同性恋

  因为不愿面对家长和周遭社会的压力,中国的不少同性恋者选择与异性结婚,也有一些人寻找异性的同性恋者缔结形式婚姻。6月8日的英文《中国日报》报道了北京一对女同性恋伴侣的双方各自与男同性恋者形式结婚的故事。  在《中国日报》的这篇报道中,32岁的张娜娜就职于北京的一家杂志社,张娜娜于2006年10月与长相不错的31岁大学讲师王先生结婚,张娜娜的58岁的父母以及100多位亲友出席了当年的那次婚宴。  三年之后,张娜娜与王先生离婚,而张娜娜对此给父母的理由是,她是同性恋者。张娜娜的这一告白使得原本温馨和充满欢笑的一家人陷入沮丧和痛苦的危机状态中,在父母看来,同性恋是“可以治疗的病”,父母希望张娜娜改变。张娜娜却知道自己不可能“改”,她从2004年起就一直跟女同性恋伴侣一起生活。  张娜娜讲述说,父母认为是“因为异性婚姻出了问题才导致女儿同性恋”,而事实上,张娜娜的丈夫王先生也是同性恋者,她与王先生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对外掩饰。  张娜娜的同性恋人是29岁的沈兰,也是张娜娜与王先生婚礼上的伴娘。张娜娜与沈兰是在北京望京一带合租住房时结识,因为想着双方父母不可能理解或接受她们的关系,她们一直对父母保密。张娜娜说,她的父母是有传统观念的一对快乐的夫妇,他们指望着女儿有个孩子,好让幸福的大家庭更美满。  随着与沈兰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张娜娜意识到,她迟早要对父母的期望有所表示。在网上女同性恋社区里看到其他人的故事后,张娜娜和沈兰决定寻找一对男同性恋伴侣组成形式婚姻,她们在2005年时开始实施这一行动,两人对男方的两个要求是:不能有身体接触,不要孩子。  张娜娜和沈兰原本以为,找一对男同性恋人形式结婚可以帮助长期维持各自的关系,但张娜娜事后总结说:“我们当初想错了”。  张娜娜和沈兰在2006年初找到了王先生和连先生。当年5月,基于对对方良好的初步印象,加上来自各自父母的越来越大的压力,张娜娜与王先生登记结婚,两人共同承担了婚礼的费用,各住各的房子,也约定了如何处理双方的钱和财产。刚开始,一切似乎都还顺利。  登记结婚的几个月后,问题出现了。母亲的一位朋友想来看看张娜娜的婚后新居,张娜娜立刻给连先生打电话,告知对方腾出“新房”。王先生和沈兰又匆忙去购买了一些物品,好让“张娜娜的新房”看起来是有一位女性住在里面。在处理好这一切的数分钟之后,张娜娜和母亲的朋友就来到了“新房”。张娜娜以“女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绍了自己的“婚后新居”。  逐渐的,张娜娜感觉到王先生并不是非常愿意以“丈夫”或“女婿”的身份配合她,她每年都到王的父母家三至四次,而王先生却极少相应的这样做。夫妻间的“合作”终于停止了,张娜娜也意识到,她厌倦了这种谎话。  沈兰与连先生的形式婚姻也不顺利。2007年时,沈兰与36岁的外企职员连先生结婚。沈兰讲述说,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无休止的掩饰中,这些谎话使她身心疲惫。  在中国,无论是出于何种心态和理由,与异性结婚的同性恋者可能有很多。在介绍张娜娜等四个人的故事时,《中国日报》还引述一些调查和有关学者的分析说,在中国可能超过五千万的同性恋者中,也许有多达90%的人会进入异性婚姻。  尽管男同性恋者与女同性恋者结婚的数量比例还难以估计,但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一些同性恋者在社会压力下“具有创意”的反应。而象张娜娜这样最后选择向父母公开自己的情况,一方面反应出女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变化,也显示一些同性恋者对于性倾向的自我认同正变得越来越自信。(内容据6月8日《中国日报》报道文章“我的妻子,你的丈夫”,文中所有人名均为音译,原文部分人名为化名)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