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这种同性恋称为素质性同性恋。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这种同性恋称为境域性同性。最后一种是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性倾向有双向发展的可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同性恋给予了一定的包容与理解,但是仍有一部分人为此而烦恼。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同性恋能否治疗呢?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这种同性恋称为素质性同性恋。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这种同性恋称为境域性同性。最后一种是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性倾向有双向发展的可能。
一、生理因素
关于遗传因素,有学者认为,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人从幼儿起便产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比如有的女孩子生来就具有男孩气质,她们不喜欢花衣服、洋娃娃,而喜欢刀枪、棍棒,她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整体气质都是男性化,角色认同于男性。因此她们没有一般女孩子们的娇柔,喜欢和一些弱小的女孩一起玩,去保护她们。这种做法强化了她们内心男性化的欲望,显示了同性恋的倾向。进入青春期,她们的性取向依然保持,异性并不能吸引,因此她们的性对象很容易转向同性,进而形成同性恋。
有一些研究揭示了同性恋形成的先天因素,如胎儿在脑分化阶段所受的性激素刺激以及母亲在怀孕期间所受到的心理创伤等也可能影响胎儿未来的性倾向。还有科学家分别测量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激素水平,发现同性恋现象与激素水平有关,但难以确定究竟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了激素水平的变化。
二、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期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幼儿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同时产生对同性父母的敌对,这就是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如果父母此时能对儿童的性本能不严加抑制,又能合理解决,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阶段。反之,如果心理遭受创伤,那么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并继续影响个体的心理发育,最终在性成熟后心理异常。
行为主义认为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可能导致产生同性恋。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或者童年时期的性别认同错误,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被歪曲等偶然的机会或者特殊的经历也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恋。
尽管我们可以对同性恋持宽容的态度,但无论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角度看,它毕竟是一种偏离正常的现象,而且男性同性恋是爱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同性恋可以改变吗?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是本人希望改变还是身边人强烈要求其改变?其次要明白同性恋的类别。
一般来说 “同性恋”倾向或行为特征的人的分类:
第一类,“真性”同性恋。即性欲和性动机只指向同性,或只有在同性对象出现时才能引发性冲动。真性同性恋在潜意识里是没有改变的欲望的。也就是他的生理、心理主要的性欲望都是指向同性的。如果只因社会要求去改变他,可能会形成一种人格的扭曲,对心理健康反而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类,“假性”同性恋。即同性恋思维或行为的第一次出现往往是被动的或者被“改动”过的;有的是在同性恋行为中扮演“异性”角色的,按以往经验发现很多是后天“性别角色教育”出了问题;有一些人对同性也没有明显的性冲动,只是不厌恶,而且又恰好有这样的“机遇”而已。包括从小的性教育出现问题、两性交往的挫折经验,或者其他后天接触到的环境影响,这一类人一般属于较容易改变者。
第三类,双性恋。即性欲和性动机即可以指向同性,也可以指向异性。这类人改变起来,似乎不太难。例如我们发现有一种比较“博爱”的人,如果他/她在生活中未有机遇遇上异性恋人,那么他有可能在已有的机遇中获得一位同性恋人,以作为一种爱情需求的补偿,但这样的人自己想要转变为异性恋其实就不难了。如果有外在机遇的“勾引”,再加上周围群体的支持,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性恋改变的方法,根据不同个案的情况如产生同性恋行为的原因、个人的定位、未来的理想等,可以采用的有厌恶疗法、芳香疗法、完形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
同性恋成因
- 揭露同性恋成因:大自然控制人口机制2016-12-01
- 同性恋成因及下一代的预防?2009-05-20
- 1同志爱人:我找了他十几年
- 2我终于摆脱了精神病男友
- 3同性情侣一起买房到底有多难?
- 4同妻呐喊:我终于走出了“同妻”这片苦海
- 5来自我心 作者:鱼翔楚天
- 6拒做渣受(重生)
- 7警察和警察的儿子(真实故事)
- 8分手后!我收到了男友的裸照威胁
- 9父亲和小爸的爱情
- 10你在用PrEP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