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研究表明持有高度恐同偏见者平均寿命少于较无恐同偏见者2.5年,研究人员分析恐同偏见与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在排除了年龄、种族、婚姻状况、收入等因素后,发现持有高恐同者的预期寿命低于低恐同者约2.5年,特别是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尤为显著。
恐同要人命或许不是单纯的夸饰法而已:一项2014年刊登于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表明,持有高度恐同偏见者平均寿命少于较无恐同偏见者2.5年。
这项由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s 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Mark Hatzenbuehler博士所领导的研究爬梳了美国社会普查(General Social Survey)1988~2008二十年间20,226名异性恋者根据他们在接受GSS调查的回覆评估其恐同偏见的程度,这些问题包括:
1.如果在你生活的社区中,有人主张应该把公共图书馆中,正面描述同性恋的书剔除,你是否会支持这项建议?
2.你是否同意公开出柜的教授在大学任教?
3.如果公开出柜的人想在你所居住的社区演讲,你认为这是可以被允许的吗?
4.你认为两个成年人间的同性性行为是适当的?有时适当?还是只要是同性性行为一定是错的?
研究者将其资料与美国国家死亡指数(National Death Index)进行对比,分析恐同偏见与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在排除了年龄、种族、婚姻状况、收入等因素后,发现持有高恐同者的预期寿命低于低恐同者约2.5年,特别是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尤为显著。
由于该研究设计旨在发掘恐同偏见与死亡率之相关性,并没有回答造成恐同偏见持有者预期寿命减少的原因,研究者只能提出可能的猜测:先前的研究证据显示,持有偏见者在接触其偏见目标或相关资讯时容易产生愤怒、侵略性等情绪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压力容易导致不健康的生活型态,如暴食、吸烟和过度饮酒等等。
但研究者也在论文中表示他们无法确定是恐同偏见“造成”了死亡率上升,还是持有恐同偏见者本身因偏见造成的其他因素所导致。
死于恐同或许不只是夸饰法
在1988~2008年间,居住在低与高恐同程度地区的样本存活百分比恐同者要避免死亡风险,或许只要停止偏见就可以了,但有另一群受到恐同偏见伤害的族群却没有选择,也就是受到偏见压迫的性少数本族群本身。
另一项由Mark Hatzenbuehler领导,刊登于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的研究发现恐同偏见对于性少数族群的伤害也不遑多让:居住在高度恐同偏见环境的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LGB)相较居住于低恐同偏见环境LGB族群预期寿命平均少了12年。
领导研究的Mark Hatzenbuehler博士在科学日报(ScienceDaily)的新闻稿表示:“我们发现在高偏见环境下的性少数族群预期寿命低于居住于较低偏见环境者,歧视对预期寿命带来的影响独立于家庭收入、教育、性别、种族和年龄等其他因素。”
该研究先爬梳美国社会普查1988~2008年21,045名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居住的社区分布,并根据本文先前提到的前一个研究中,用以评估恐同程度的四个问题在GSS中留下的资料,分析各个社区恐同氛围的强度,最后再和全国死亡指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结果发现居住环境的恐同氛围和性少数族群的死亡率有显著相关,到了2008年,92%居住于低歧视环境的性少数族群依然健在,居住在高歧视环境的性少数族群却只剩下78%存活下来。死于自杀、谋杀或暴力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高歧视环境底下大幅上升,居住于高恐同环境死于自杀者的平均年龄为37.5岁,相较于低恐同环境自杀者的55.7岁足足差了18年,且前者被谋杀率更是高达为后者三倍之多。
记得去年国际反恐同日凯道上的百道墓碑以装置艺术的形式表达反恐同诉求,从社会医学的角度来看,或许“因恐同而死”的指控未必空穴来风。
- 男人不爱刮胡子:寿命短、易中风2015-10-07
- 当我最爱的人有恐同症!2015-09-16
- 恐同国家中男同性恋与双性恋 HIV感染风险较高2015-08-10
- 美国FBI报告:恐同仇恨犯罪很严重2014-12-09
- 挑战恐同!2015东正教猛男神父月历2014-11-13
- 同性恋是自然现象 恐同是超自然现象?2013-11-12
- 上帝!同志与恐同者的对话2013-08-21
- 1亲爱的(我和少爷的真实故事)
- 2你好,警官!
- 3恐同表哥帮我治疗同性恋
- 4我替柜中男友照顾病重的母亲
- 5一个北漂同志之死
- 6离婚后,我成了一个同性恋的儿子
- 7前男友让我感染了艾滋
- 8男神男神你掉了一个男朋友
- 9古代同志小说:男妻男妾
- 10我与领导的同性恋儿子被同时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