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 > 正文

同性恋是一个酷的理由吗?

来源:心同网 作者:心同编辑 时间:2009-01-14 【投稿】 字体【

 如何走出柜子?  同性恋者被称为藏在柜子里的人。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是一种身份,在外面的世界里,他们又是另一种身份。  大同

 如何走出“柜子”?

  同性恋者被称为“藏在柜子里的人”。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是一种身份,在外面的世界里,他们又是另一种身份。

  “大同”们从小学到大学,父母羞于谈性,学校里的性教育更是遮遮掩掩,他们面临的苦恼和困惑主要包括:担心暴露性取向后受到歧视;希望像一般男女同学那样也找一位恋爱对象(同性的),但或是不敢找,或是没有渠道去找;为未来能否结婚而焦虑,特别是这一代人主要是独生子女,他们很担心将来不结婚要遭受到来自父母的沉重压力;因为希望改变自己却又改变不了而焦虑;偶然出现同性性关系后,担心感染艾滋病和性病。这些焦虑和困惑使“大同”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影响学习,个别人因此出现抑郁倾向,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另外,由于校园里缺乏适时适度的性教育,很多年轻的同性恋者只能通过黄色网站等不良渠道涉猎相关知识,这也是同性恋者出现违法行为的重要诱因。 大学校园里的拉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确实性取向异常者,即所谓的“异性癖”。这部分拉拉对自己的性别不认同,会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及性器官产生厌恶心理,在内心把自己看成“男性”的身份。

  这种同性恋的因素很多,可能是儿时的成长经历,也可能是自身的遗传基因使然,这部分人,基本上是完全的同性恋。第二种是移情者,包括因环境原因无法拥有正常的异性感情,或者是在感情上受过男性的伤害,因而在同性身上寻找寄托和安慰。她们本质上从未拒绝过异性,只是想以同性恋的方式来娱乐自己或报复他人,这种拉拉只是临时的同性恋。第三种则是纯粹因为好奇或是标新立异的心理,她们追求时尚,追求与众不同,当同性恋这样一个机会出现在面前,便马上以之作为标榜个性的方式。在这部分拉拉眼中,同性恋只是一场时尚的游戏。

  严格说来,其实只有第一类拉拉是真正绝对的女同性恋者。而这部分人,在大学校园的拉拉群体中,实际上只占很小的比例。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多数拉拉对同性恋的判断标准并不明确,其实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性取向是否异于常人,因而误把女生之间比较亲密的友情当作同性的爱情。心理学上把以同性当作满足性欲的对象叫作同性恋。由此可见,真正的同性恋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对异性表示淡漠和排斥,对同性具有持久而强烈的好感及性欲。而目前大学校园内的拉拉当中,大部分的出发点只是觉得“好玩”、“新潮”、“时尚”,她们从同性的“恋情”中获得的是对好奇心理和时尚需求的满足,而非性方面的生理和心理的满足。在大学生拉拉当中,有半数以上者都表示,女生之间的同性恋是现在校园中的一种时尚。

  同性恋并不意味着只是“玩玩”而已,多半以追求时尚为目标而成为拉拉的人,到最后都会加深社会对拉拉之间爱情的偏见。这不仅是对她的伙伴的伤害和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在校园中有部分女同学甚至刻意张扬着自己的拉拉身份时,她们的张扬可以看作是国内对同性恋的存在有了一定的宽容和接受的初步现象,如果还是跟几年以前那样谈“同性恋”色变的话,她们不可能这样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在性教育方面,我们做的大致和五十年代的美国差不多。大学生了解同性恋的主流渠道基本上来自报章对名人同性恋的披露,例如美国摇滚歌手杰克逊,香港红星“哥哥”张国荣,还有希尔顿等偶像的同性恋传言等等,这使得学生们误以为同性恋也是诸多时尚元素的一种。

  据不完全了解,目前国内只有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设了有关艾滋病、同性恋方面课程。张北川认为,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已经十分必要,关键问题是要弘扬科学,一方在恋爱、性心理课程及各种讲座中渗透相关知识,并融入有关反对性取向歧视的课程,为大学生同性恋者创造积极的生存环境;另一方要加强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