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 > 正文

儿子不阳刚是同性恋吗?

来源:心同网 作者:心同编辑 时间:2009-05-15 【投稿】 字体【

 专家简介:林松,北京今雨来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催眠师。拥有丰富的婚恋情感咨询、家庭治疗、青少年咨询、个体咨询、减压咨询、催眠、析梦咨询、及深层意识

  事实证明,在女生花枝招展、赶潮流的同时,男生也应该与时俱进。因为我喜欢看时尚杂志,了解流行讯息,所以我跟女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谁规定男生只能跟同性交往?其实我在班里也有好几个哥们,我是那种跟谁都不离不疏都有话说的人,这种性格不见得不好。反而是那种“糙男”,言行大大咧咧、长得难看的男生,在学校才是异类,让人敬而远之。

  我曾听有女生评价我,说我没有攻击力,给人安全感。我想这是我这类男生在学校比较受欢迎的原因吧。看青春偶像BOBO这个组合,他们的皮肤之细腻、眼神之 迷离、佩戴的手饰精美绝伦,给人惊艳的感觉。我比他们可差远了。我并不想做偶像,只希望在我生活的环境中让人欣赏和喜欢就可以了。

  当然做“花样男”也要有个度,比如我喜欢项链(R&B风格)、戒指、手链,但我绝不会打耳洞,看上去有些娘娘腔,恐怕真要被人说变态了。

  林松老师答疑:

  现在中性风潮在青少年的文化追求中比较流行,比如前一段时期电视热播的《好男儿》《超级女生》的选秀活动,可以看到获冠军的李宇春比较男性化,蒲巴甲-- 男孩比较女性化,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以韩国为代表的“中性美”迅速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人,韩剧中的精致男生成为很多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但是中性化并非就是 同性恋,它是社会文化在和平年代中衍生的一种审美视角。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每个人或多或少可能有同性爱的倾向。同性恋的本质来源于自恋,也就是说社会上每一个人均有双性恋的潜在可能性。这个分析在世界卫生组织同性恋研究会2008年的研究统计中得到证明:所有的同性恋者中,有87%的人有自恋的特点,根据此特点很容易的推测出,同性恋和自恋有直接关系。金赛性学报告指出,美国有37%的男性曾经在与另一个男性的接触中达到不同程度的快感;而在另一个研究中,美国国家意见调查中心报告说只有大约0.7%的美国男性认为他们是绝对的同性恋者。很多在美国和欧洲进行的随机调查趋向于认为在过去有过同性性行为经验的人的人数占8% 左右,而只有同性性行为经验的人只占2% 左右。

  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性恋者争取着越来越多的尊重。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1980年,《精神疾病诊断 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不再视同性恋为精神疾病,但是自我认同困难同性恋 (ego-dystonic homosexuality),是指对自己同性恋取向不满意、且感到持续且明显的困扰者,仍归属于心性疾病 (psychosexual disorder)的一种。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之《国际疾病分类》(ICD-10),亦特别注明“同性恋”已被取消,但是性身份识别障碍,仍列入疾病项目中。 一个人的性取向是一种心理活动和隐私的活动,一般而言除非是他自己亲口告诉你他的性取向,或无所掩饰的表达亲吻拥抱等行为,否则非专业人员很难从个人的行为表现加以判断。那我们如何识别呢,同性恋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辨:

  (1)性吸引力  (2)性行为  (3)性幻想  (4)情感的喜好  (5)社会的喜好  (6)自我认定(性别)  (7)同性/异性的生活形态。

  如果以上均指向同性,则可判定为同性恋者。

  看了蒋女士与晓洲的诉说,您可以放心儿子并非同性恋。不过孩子比较胭脂气确实有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心理角度分析男性女性化大体上的原因有五,其一是来自于家庭或家族中男性角色缺失,男孩在妈妈、姐姐、姑姑、阿姨等女性圈中长大,或男性气质遭遇挫败 (挫败指父辈男性气质被创伤事件削弱,并失去对男孩的正性影响)。其二孩子在幼年时,性别认同遭遇混乱,比如家人把女孩当男孩养、男孩当女孩养,或过分强调男孩像女孩子,其三父爱母爱缺失、被同性大哥哥或姐姐照顾而产生强烈依恋与朦胧的爱意。第四来自与环境、传媒及社会文化影响,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角 色混乱与探索自我的高峰期,他们往往会在着装、行为语言甚至心灵上,模仿自己所追随的偶像以得到自我角色满足感,更能获取异性或同伴的关注,如果他的偶像 是同性恋者或者花样男生他也会有好奇的去模仿,社会文化影响比如在古希腊和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及汉朝,是一个男子注重仪容风貌的年代,在这种氛围里中性风尚 以及同性恋也较为普遍。第五来自于溺爱家庭,孩子生活优越,以自我为中心,并自恋倾向明显,且女性气质凸显。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