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 > 正文

为什么有些同性恋者反对同性恋?

来源:心同网 作者:冷月如霜 时间:2013-01-23 【投稿】 字体【

即便在一向标榜平等和自由的美国,同性恋也不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现象。但是,在反同性恋者中,有些自己却有同性恋行为,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是怎么回

家教与性取向的公开

综合上述两段中受试者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潜意识里与同性恋的联系,韦恩斯坦等人发现受试者自小家教环境越宽松,内心的性取向和外在表现出的性取向就越一致。与之相反的是,倘若受试者从小就受到了很严厉的管教,那么他/她就有可能隐藏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图1)。而恰恰是那些内心带有同性恋倾向,却把自己的性取向公开为异性恋的人,对于同性恋会有憎恶的感觉(图2)。

为什么有些同性恋者反对同性恋?

图1. 家庭管教程度与性向真实性之间的关联。纵坐标数值越小,异性恋倾向就越高;数值越大,同性恋倾向就越高。图片来自原研究。

为什么有些同性恋者反对同性恋?

图2. 性取向与同性恋恐惧之间的联系。纵坐标数值越大,对同性恋的厌恶也就越高。图片来自原研究。

随后,韦恩斯坦等人在美国和德国又重新征集了一些学生来进行后续的3组实验。虽然每组实验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第二组实验考虑了父母对于同性恋厌恶的程度是否会影响子女),但图1和图2中的结论成功地在这额外的3次实验中得到了重复。

研究的局限

因为早期的教育压抑了天性,因此看到他人表现出自己本应有的天性时会心生仇恨——这话是不是看起来还挺有道理?别急,这个结论还远未放之四海而皆准,至少研究者本人就意识到了这项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作者所研究的对象都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虽然这些学生单独生活没多久,但毕竟他们都已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如果要充实这项研究,作者认为他还需要额外调查那些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以及那些已经单独生活许久的成年人。此外,调查问卷结果的可信度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有可能那些具有同性恋恐惧的人会扭曲自己童年的回忆,从而不能客观地反应父母在其成长中的作用。

其实韦恩斯坦并不是首次发现公开的性取向与内在的性取向可能存在不同的人。早在1996年,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的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就发现在观看同性爱情动作片时,具有同性恋恐惧症的人勃起速度要快于异性恋的人。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同性恋行为产生恐惧和厌恶绝对不代表这个人内心一定有着被压抑的同性恋倾向,同性恋恐惧症也可以是价值观上的差异所导致。 如果要问应当如何看待这项研究,我想它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可能产生同性恋恐惧症的心理因素。